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名句】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注释】

选自宋·苏洵《六国论》。

兵:指兵器。

弊:弊端,坏处。

赂:用财物买通别人。

【赏析】

《六国论》是苏洵未入仕途前的一篇论文。作者以“史论”的方式,论述六国对秦斗争的形势、策略、灭亡的原因和历史教训。

战国时期,(前403一前221)秦、楚、赵、齐、魏、燕、韩七国争霸。处于中原以西弱小的秦国,自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后,国力日强,谋生了吞并六国、一统天下的战略构想。外交上,秦国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处处居于主动进攻的态势,占尽上风。为应付咄咄逼人的秦国,六国有合纵联盟之约,但由于六国间钩心斗角,并未形成实力强大的整体,使得秦国各个击破的策略屡屡得手。邻近秦国的赵、魏、韩为了自保,多次赂秦,割地求和;而未曾赂秦的齐、燕又互相攻伐,国力耗损,也没有能力去援助他们。六国四分五裂,终于被秦灭亡。

北宋是个积贫积弱的王朝,对内搜刮民财,对外妥协投降,常以钱财贿赂契丹、西夏。苏洵政治上主张抗击辽、西夏,反对卑躬媚敌。在他看来,宋王朝所奉行的“斥地与敌,守内虚外”的国策,必将导致国家败亡。为此他借题发挥,写了《六国论》,指明六国之亡的原因,反对宋王朝屈辱丧权,赂敌偷生的外交政策: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意思说: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坚利、作战不努力,而是在于贿赂秦国。贿赂秦国,造成国力衰退,才是破灭的主要原因。

苏洵认为,“六国破灭”,关键在于“赂秦”,当时,韩、魏、楚三国毗邻秦国,秦强而韩、魏、楚弱,为求苟安,于是“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但秦王的目标是要横扫中原,一统中国,自然不会因为得到几城几地而罢兵,所以,各国刚刚割了地,“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这就迫使韩、魏、楚继续割地求和,“诸侯之地有限”而“暴秦之欲无厌”,从而导致国力衰微,终于不堪一战以卫国土,最终走向灭亡。

苏洵此论的目的,是想唤醒当权者吸取历史教训,坚持团结抗敌,避免重蹈六国的覆辙。北宋时,北有强敌契丹虎视眈眈,西北有西夏连年侵扰,宋王朝不思强兵抗敌,消除后患,却幻想以财货贿赂的方式,求得一时的苟安。宋真宗时,契丹大举南侵,宋军全力抵抗,曾取得了战争的初步胜利,倘若乘胜追击,可以扩大战果,使其一蹶不振。然而在战场形势大好的情况下,宋王朝却订立了丧权弱国的“澶渊之盟”,每年向契丹输银10万两,绢20万匹;后契丹再次大兵压境,又迫使宋王朝每年增加银10万两,绢10万匹。宋仁宗时,西夏看透了宋王朝软弱厌战的本质,乘机强索中原,辅之以武力进扰,结果宋王朝被迫每年输银10万两,绢15万匹,茶叶3万斤。

苏洵一贯反对以贿赂的手段赂敌媚敌,因为即使贿赂日增,由数十万增至数百万,仍不能满足敌国的欲望,相反,势必加重国内百姓的赋敛,增加社会矛盾,使和平久安的社会秩序很难维持下去。所以苏洵以古喻今,批评宋王朝屈辱求和的外交政策,同时含蓄地指出:六国皆诸侯,势弱于秦,犹有“不赂而胜”的可能,宋朝据有天下,势力远比契丹、西夏强大,却要重蹈六国赂敌的覆辙,岂不是连六国都不如了么?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