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寓言篇·子发用偷
〔道应训〕楚将子发好求技道之士①,楚有善为偷者往见曰:“闻君求技道之士。臣,偷也,愿以技赍一卒②。”子发闻之,衣不给带,冠不暇正,出见而礼之。左右谏曰:“偷者,天下之盗也,何为之礼③?”君曰:“此非左右之所得与④。”后无几何,齐兴兵伐楚,子发将师以当之,兵三却。楚贤良大夫皆尽其计而悉其诚,齐师愈强。于是市偷进请曰:“臣有薄技,愿为君行之。”子发曰:“诺。”不问其辞而遣之。偷则夜解齐将军之帱帐而献之⑤。子发因使人归之,曰:“卒有出薪者,得将军之帷,使归之于执事⑥。”明又复往取其枕⑦,子发又使人归之。明日又复往取其簪,子发又使归之。齐师闻之,大骇,将军与军吏谋曰:“今日不去,楚君恐取吾头⑧!”乃还师而去。故曰无细而能薄⑨,在人君用之耳。故老子曰:“不善人,善人之资也⑩。”
〔注释〕 ① 子发: 楚国将领。技道: 技艺,技术。 ② 偷也: 王念孙认为应是“楚市偷也”。赍: 原注为:“赍,备也。”具备、充当的意思。 ③ 之礼: 王念孙认为应为“礼之”。 ④ 君曰: 应为“子发曰”。与: 通“预”。 ⑤ 帱帐: 帷帐。 ⑥ 执事: 乃是对对方的敬称,表示不敢直指对方。 ⑦ 明又:“明又”与下文的“明日又”,王念孙认为应作“明夕”和“明日夕”。“夕”与“又”字相近而误。 ⑧ 楚君: 王念孙认为“楚君”应为“楚军”,二字音近而误。 ⑨ 曰: 衍文。无细而能薄: 应作“技无细而能无薄”,意谓人的技艺和能力无所谓高低贵贱。 ⑩ 语见《老子·二十七章》。
【鉴赏】《淮南子》通过这则故事是为了说明君主要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人才,对人才要无所不包、无所不养。照常理来说,我们一般很难想象一个小偷对于征战有什么益处,所以当子发来不及束好衣带、戴正帽子就出来以礼接见这位小偷时,子发身边的人都觉得无法理解。而在楚国接连战败,楚国的大夫和谋士们都无计可施时,小偷主动请缨,子发更是在不问清小偷的详细计策的情况下就果断地派小偷去行事了。终于,楚军凭借小偷的技艺免除了危难。
这则故事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即世界上的很多事情(物)是无法(也无必要)一定作如此对应、如此确定的,就如小偷也可以成为征战中的谋士。因此,世界上的很多事情(物)也并非是能刻意追求、有意作为所能做到的;刻意追求、有意作为大概只能“追求”到事物的一方面,“作为”成事物的一部分。这就像下围棋一样,所下的每步棋,并非一定要在下子时即在这个空间确定地位、即在这个时间立见成效,他所取的是大势,他所用的是大用,他不求简单的因果关系,他不求线性的一因一果,“无为”反能“无不为”。正因为这样,子发对于一个小偷也能够给予十分的礼遇以及充分的信任。
与子发同样洞察上述道理的人,历史上比较著名的还有孟尝君,他不因盗狗之士、捕鼠之人、鸡鸣之客而弃之不养,他也是无所不容、无所不包、无所不养;他养士不求立即回报而广大悉备,他知道说不定哪天会派上这些人的用处而随时成务,果真时值过关,恰用鸡鸣之客。由此推衍开来,天下大概是“无不救之人,无可弃之人”的,天下人才大概是“无所不有、无奇不有”的。由此,老子将这称之为“常善救人”(《老子·二十七章》)。
而这种“常善救人”,按魏源说来又是“真圣人袭明之妙用”,这“妙用”,相当于“道体”下的“道用”。由此而衍推,《老子》最后认定“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善与恶的关系也并非是绝对对立而不相容的,如结合上述“常善救人”来看,这其中的关系不也是相当“精妙”的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