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花源记》注释,意译与解说
晋太元①中, 武陵人②捕鱼为业, 缘溪行, 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 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 豁然开朗。土地平旷, 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 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 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 并怡然自乐。见渔人, 乃大惊; 问所从来, 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 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 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 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 便扶向路③, 处处志之。及郡下, 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誌,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④,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 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注释】
①太元:晋孝武帝(司马矅)年号。②武陵:郡名,在今湖南省。③扶:沿。向:从前。向路:刚才进来的路。④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刘子骥,名驎之,隐士。
【意译】
晋太元年中,武陵郡的一个捕鱼人,一天,沿着溪水往前走,不知走了多远,忽然看见一片桃花林,两岸数百步,没有一棵杂树,芳草鲜美,落花纷披,这渔人很奇怪,又往前走,一直到水的源头,才将这桃花林走完,前面是一座山,山有小口,仿佛有光,渔人丢下船,从小口进去。洞口很狭窄,仅仅能让一人通过,往前走了数十步,方才豁然开朗,只见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活的农田,清丽的池塘,清翠的桑竹,小路纵横,鸡犬相闻,其中来往耕作的男男女女,衣着都像是从前时代的人,无论是白发老翁,或是垂发小孩,全都陶然自乐。他们看见这个渔人,大吃一惊,问他从哪里来,渔人一一回答,这些人又都邀请渔人到他们家中杀鸡摆酒款待。村中人听说来了一个渔人,都来问讯。他们自称祖上避秦时祸乱,率妻子儿女和乡里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没有再出去,于是便与外面整个社会断绝了往来。渔人问他们现在是什么时代,村中人竟不知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了。渔人将自己知道的外界情况详细地告诉了村中人。村中人听了他的话,都叹息。他们又各自请渔人上自己家,拿出酒食招待他。过了几天,这个渔人辞别离开了桃花源,村中人都关照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人说起。”渔人走出村子,找到了自己的船,便沿着刚才的来路回去,处处作了标记。到了武陵郡,往太守那里说了如上情况,太守当即派人随渔人去寻桃花源,寻找渔人作的标志,竟然迷了路。南阳刘子骥,是个高尚的读书人,风闻这件事,欣欣然计划前往,事情尚无结果,刘子骥竟病死,以后,便再没有过问桃花源去处的人了。
【解说】
武陵人捕鱼误入的桃花源,便是晋宋诗人陶渊明心驰神往的理想国。这里,生活着一群葛天氏之民,他们与当时的乱世完全隔绝,和蔼诚朴,与世无争,带着原始的清静与淳厚。自此,“桃花源”便成了虚幻的理想世界的代名词,一切企图逃避现实的人们,常常幻化着各自不同的“桃花源”,以求摆脱现实的困扰,寻得灵魂的安顿。然而,理想世界纵然有着无限绮丽的风光,但它毕竟属子虚乌有,现实虽然是丑陋、残酷,但它却非常强大,跻身官场的陶渊明, 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梅霜竹节, 固令人一叩其芬芳,但那个超脱尘世的桃花源,除了武陵捕鱼人的偶然误入,谁人又寻得到它?陶公对光明的向往,虽是一片虔敬,虚幻的世界给他烦扰的灵魂多少来了点安慰。但是,他还是要在那个不尽人意的现实中生活下去。披阅陶渊明的诗作,颇不乏愁云惨淡的慨叹。可见,理想世界并不能把陶渊明从现实中完全拯救出来, 他有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自得, 更有“造夕思鸡鸣,及景愿乌还”愁苦的煎熬。人应该有理想,但也应该正视现实,而现实往往比理想更强大。这是我们不得不折服的事实。
【相关名言】
理想, 表示不满意的方法。
——法国·瓦莱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