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作《峻青·黎明的河边》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简介 原名孙俊卿,1922年3月生于山东省海阳县西楼子村的贫苦农民家中。少年时读过几年私塾,《论语》、《古文观止》等启蒙书籍为他打下了古文基础,并培养了他对古典散文、诗词的兴趣。《三国》、《水浒》等作品激发了他的创作欲望。1936年13岁时母亲在胶东大饥荒中饿死,他被迫到邻村一个地主兼资本家开的工厂里当童工,后来还常去城里看望坐牢的父亲,终于对社会、人生有了较深入的了解。1940年18岁时参加抗日军队,当过随军记者和武工队长,并开始写作小说、散文、剧本等,多取材于抗日生活。1945年春在反“扫荡”的战斗生活中开始创作经过长期构思的长篇小说《海阳前线》,1946年秋完成20万字的草稿,但草稿在一次突围脱险中被敌特抢走。1948年春离开故乡随军南下,转战中原,先后担任中原新华社记者、《中原日报》编辑组长。1949年调任中南人民广播电台宣传科长、编委。1950年起在《人民文学》、《新观察》等刊物上发表了许多小说。1953年3月回到离别5年的故乡,半年后调到上海担任上海文联和中国作协上海分会的领导工作。1954年写出优秀短篇小说《黎明的河边》,引起强烈反响。从此进入创作高峰期。小说多描写革命战争年代的斗争生活。1958年创作题材扩大,写了 《山鹰》等表现新中国建设生活的作品。1968年春被江青集团秘密绑架到北京,关押至1973年8月,放出来时几乎丧失说话能力。为了摆脱复杂的现实关系造成的精神痛苦,便离开上海回故乡安居。1977年重新开始发表作品,许多旧作亦得以重版。后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
内容概要 1947年冬,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胶东解放区,昌潍平原沦入敌手。潍河东岸的第一武工队因叛徒陈兴出卖,被敌人打散,队长马汉东和副队长刘均都遇难。为了恢复河东的革命斗争,西海军分区党组织派老姚和老杨去河东接替马汉东和刘均的职务,把队伍整顿起来。从西海军分区到河东,要经过一片敌军据点密集和还乡团统治严密的地区。约40里路,白天不能通行,只能夜间穿插。老姚和老杨出发的时候天阴沉沉的,天上看不见一颗星,好像要下大雨。在平原上大雨中走夜路很容易迷失方向,如果迷了路,天亮之前到不了潍河东岸,后果不堪设想。他们决定找个向导,但侦察队李队长派来的小陈只是个小孩子。他大约十七八岁,很矮,圆脸,大眼睛,下巴上一道细长的伤疤,显然是子弹掠过时留下的。见到老姚和老杨,他把冲锋枪一立,熟练地行了个军礼,然后就羞怯地站在一边,打量着自己要护送的人。看到这样一个小孩子老姚很不放心,李队长却说:“别看他小,可是交通班的骨干!至于路,更不用担心。他家就住在潍河西岸,爹娘都是共产党员。他一定能把你们送过河去”。这样,老姚、老杨和小陈在夜幕下顺着田间小路向东行进了。空气闷热,雷声在天边滚动,一阵风过后,大雨倾盆而下。雨打在脸上睁不开眼,老姚和老杨都迷了路。但小陈坚定、自信地往前走。哪里有沟,哪里有敌人的据点,哪里该拐弯,都记得清清楚楚。看到闪电中小陈矮小的身影,老姚又怜惜又感动。转过一个弯,突然听到前面有蹚水的声音。3人还没来得及躲避,一个耀眼的闪电就照亮了面前的一群人: 二三十个还乡团人马押着十多个村干部迎面走来。在闪电中双方都看清了双方,惊愕片刻之后枪就响起来了……。突然发生的遭遇战结束后,3个人失散了。老姚按照事先约定的信号找到老杨和小陈,继续往前走。风雨停了,天依然很黑,蛤蟆声、流水声响成一片。三人走进一片荒草地,小陈愕然地停住了。原来在遭遇战之后小陈也迷失了方向。他们无可奈何地伏在荒草地里等待天亮。小陈又着急又惭愧,哭了起来。鸡叫的时候天边有一处泛起了白光,小陈兴奋起来:“那是正东!我们的方向没错!”一会儿又有巨大的呜呜声传来,小陈仔细听了听,狂喜地叫道:“咱们已经来到潍河边上了!”于是3人急忙去找预先藏在河边的船,没想到船被夜里的大水冲走了。老姚、老杨都不会凫水,小陈只好带他们去找爹爹想办法。陈家住河边,是秘密联络站,陈老头经常护送干部过河。但到陈家一看,小陈的娘和弟弟已被还乡团抓走,只有陈老头在。因为陈兴告密,还乡团知道了陈家的秘密,所以下了毒手,逼陈老头把儿子小陈和干部领到还乡团去,否则就要他全家人的命。陈老头没有屈服。现在见小陈带着干部到来,他不顾妻子、儿子的安危,在没有船的情况下,毅然决定凫水送老姚、老杨过河。4人来到水边时西边突然响起枪声。陈老头拉着老杨跳下河去,小陈和老姚与追来的还乡团接上了火。叛徒陈兴死在小陈枪口下,敌人败退下去。这时陈老头挟着老杨已快游到东岸,而西边好几个村里也响起钟声。老姚知道几分钟内敌人就会反扑回来,他已经没有时间过河,于是将身上的文件撕烂扔进河里,准备死战。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牺牲,他命令小陈过河,小陈拒绝服从命令,决心完成自己的护送任务。陈老头把老杨送上东岸往回游的时候,西边的敌人也包围上来,子弹蝗虫一样飞到老姚和小陈身边。突然敌人停止射击,推出一位老大娘和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老大娘被五花大绑,满脸是血,小孩子也被折磨得脸色苍白。他们是小陈的亲娘和弟弟小佳。还乡团长陈老五和走狗们躲在他们背后。小陈两眼血红举枪瞄向陈老五,陈大娘和小佳大喊着让小陈别管他们,快开枪,敌人乱了起来。小陈的枪响了,敌人倒下几个。陈大娘连声叫好,敌人的子弹从背后击中她。几个敌人用小佳的身体作掩护往前冲,小佳转身夺过敌人的手榴弹,高举在头上拉响了……。老姚和小陈发狂地向敌人射击,小陈一边战斗,一边向河里张望。突然他抓住了老姚的胳膊,原来陈老头游回来了。敌人的一颗子弹击中了小陈的胸膛,血涌了出来。陈老头爬上河岸,看到死去的妻子、小佳和血流不止的小陈,泪流满面。他拉着疯狂扫射的老姚跳下河去,负伤的小陈留在岸上阻止敌人……。游到河中心的时候,西岸的枪声停了。老姚挣扎着回过头去,看到小陈把打光子弹的冲锋枪往河里一扔,抱住陈老五跳下浊浪滚滚的潍河……。想起悲惨、壮烈的小陈一家人,老姚泪流满面。此时天已大亮,敌人站在岸上向河中射击。一颗子弹击中陈老头的胳膊,但他挣扎着死死抓住老姚向东岸游去……。后来,陈老头成了一名勇敢的武工队员。平时沉默着不说一句话,打起仗来两眼发红,狮子一样凶猛。小陈也没有死。他卡死陈老五之后,凭着好水性带伤游到了东岸,找到了队伍。
作品鉴赏 在峻青的小说作品中,《黎明的河边》最富于感染力,是峻青的代表作。小说表现了小陈一家对革命同志无私的爱,对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以及不畏强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催人泪下,可歌可泣。其魅力一方面来自故事本身的感人力量,同时又与其艺术上的成功密切相关。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安排、叙述方式诸方面,都有特色。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作品是通过最激烈的冲突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灵。对于小陈一家来说,面临着的是两种尖锐对立的选择:出卖革命同志,活下去;或者掩护革命同志,用生命来冒险。他们毅然选择了后者,也就是选择了家破人亡。最后果然是两死两伤,壮烈而又悲惨。人物形象正是在这种生死关头的庄严大抉择中一下子站立起来,让人难以忘怀。小陈、陈老头、陈大娘,乃至那个十四五岁、脸色苍白的小佳,都是如此。在表现人物崇高、壮烈一面的同时,作品既注意写出人物感情世界的丰富性,还注意展现人物性格发展的动态过程。写陈老头,不仅写出了他以妻子、儿子的生命为代价营救革命同志的大义之举,而且写出了由此造成的巨大的心灵痛苦:看到妻子和儿子小佳的尸体,他大胡子抖动了一下,眼泪簌簌地流下来;悲剧过去之后,他终日沉默,但战斗的时候却像一头发怒的狮子。显然,这沉默中包含着无限的悲伤与仇恨,暴怒中蕴含着复仇的情感。写小陈,首先写他孩子气的一面,虽然很机灵,但又弱小又胆怯,因为迷路居然哭了起来。但就是这个小陈,在老姚以领导的身份“命令”他渡河撤退的时候,他断然拒绝执行命令,说:“我服从的是把你送过河去的命令,而不是丢下你自己逃跑的命令”。与敌人交战时,他又凶猛又冷静,打得准而狠,同时注意节省子弹。在这样的描写中,弱小、腼腆的小陈一下子高大起来。在情节安排方面,小说注重事件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曲折起伏。老姚一行3人带着艰巨的任务去河东,但必须穿过40多里险恶的封锁区;本来走得很顺利,没想到暴雨中与敌人突然遭遇,激战后迷了路;迷路中不知不觉已来到河边,很值得庆幸,但渡船被洪水冲走了;去找陈老头想办法,却发现险恶的敌人已对他们张开了网;前有滔滔河水,后有凶残的追兵,……这种情节安排一张一弛,扣人心弦,大大增强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这篇小说的叙述方式亦有其奇特处。首先是它站在作品中人物老姚的立场上,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这种叙述角度至少有三种功能:一是缩短了读者与小说展示的生活的距离,给人一种听战斗英雄讲亲身经历的感觉,增强作品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二是使小说的语言朴素、口语化,读来亲切、自然;三是给小说作者本人的评论和抒情提供了许多方便,更利于小说主题的表达。如小说最后对小陈一家的赞美,那既是作品中人物老姚的声音,也是小说作者本人的声音。在总体结构上,小说在故事主体的前后分别加上“开头”和“结尾”,让老姚以讲故事的形式回忆小陈一家的事迹。这样就在读者与1947年秋天发生的悲壮故事之间造成了一种时间的距离,使读者沉浸于作品悲壮的氛围而又不至于被这氛围所淹没。这样,对这篇洋溢着革命英雄主义激情的小说进行冷静的审美观照才成为可能。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