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茶馆》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文学名作《老舍·茶馆》原文|主题|赏析|概要

作者简介 老舍,原名舒庆春,小说家、剧作家。青年时期改名为舒舍予,“老舍”是他长期使用的笔名。老舍1899年2月3日生于北京,满族人。自幼刻苦勤奋,性格刚强。1918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至1929年,老舍应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之聘,教授华语,从此开始文学创作。《老张的哲学》、《赵子曰》都是在英国完成的。回国后,1936年他辞去教职,专门从事创作。此后的六七年间是他的创作高峰。《猫城记》、《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等佳作便问世于这一时期。1946年,老舍应邀去美国讲学,在美国,他完成了长篇小说《四世同堂》。老舍的戏剧创作开始于抗日战争初期。这时期他创作了多幕话剧《残雾》、《张自忠》、《归去来兮》等,受到人民的好评。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创作了《方珍珠》、《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话剧剧本。在新的历史时期下,他的剧作更趋成熟、日臻完善,特别是《龙须沟》、《茶馆》这两部剧作成为新中国话剧创作中的典范性作品。《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猫城记》、《我这一辈子》等剧本均被译成各种文字在国外出版。《骆驼祥子》已被列为世界文学名著之林。老舍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也赢得了广泛的国际声誉。在“十年浩劫中”,老舍不忍于“四人帮”对他的屈辱,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太平湖投水自杀。

内容概要 3幕话剧。剧情以戊戌变法失败以后的北京城裕龙茶馆为背景展开的。第一幕描写了戊戌变法失败后,社会日趋黑暗,百姓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茶馆掌柜王利发是剧中主要人物。父亲早亡,年纪轻轻就接替父亲作了茶馆掌柜。他精明能干、心眼也很善良,为人处事始终按父辈们遗传下来的办法,多说好话,多请安,尽量讨人欢喜。可是,到了也没能落个好。那时,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乡下人难以糊口,只好卖儿卖女。在公共场所没有言论自由,人们连大气都不敢出。常四爷虽说身为旗人,但生性耿直,胸怀一片爱国之心,他看到晚清末落,朝廷黑暗,便说了一句“我看哪,大清国要完!”就被衙门办案的人抓去,冤坐了一年多的大牢。而那些依附于帝国主义的洋奴和清末封建势力的走狗却春风得意,骑在人民头上胡作非为。刘麻子品行恶劣,专靠贩卖良家妇女大发横财。吴祥子专充特务打手。庞太监仰仗宫中势力,狐假虎威,一些地痞、流氓、特务也都惧怕他三分,甚至不惜代价对他巴结奉承。他发了财后,一心想娶个老婆,刘麻子花十两银子从乡下买来一个大姑娘,40岁的庞太监娶了15岁的康顺子。这个庞太监凶狠毒辣,对康顺子百般虐待,说打即骂。第二幕描写袁世凯死后的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政府更加腐败,黑暗的统治使人民陷入深重灾难之中。由于帝国主义支持军阀混战,战乱中的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茶馆王掌柜也难逃厄运。他总想改良,目的是想让自己的茶馆更加兴旺起来。他觉得光靠卖茶水是发不了财的,就在后院出租公寓。可是好景不长,公寓被迫停租。又添评书,但并不叫座,他又想方设法招进女招待,结果还是没给茶馆带来一点运气。经过一番“改良”,茶馆还未开张,侦缉特务、巡警、兵痞就接踵而至,敲诈勒索,历来胆小怕事的王掌柜深知惹不起他们,有气只能往肚子里咽,表面还得笑脸相迎,甚至还给北洋军阀的大兵、巡警送钞票,给特务递腰包。刘麻子仍旧操持着他贩卖人口的行当。这天,他在茶馆里和两个逃兵作交易,正赶巡警抓人,那两逃兵合娶一个老婆,并用钱收买了特务,至使刘麻子做了刀下冤鬼。常四爷从大狱出来后,曾参加了义和团运动,但这位有着拳拳爱国之心的贵族子弟,已是贫困潦倒,虽说时常发泄对社会的不满,却也无济于事,只落得个依靠卖点青菜糊口度日的悲惨地步。第三幕描写了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即将爆发时国民党黑暗统治时期的北京城。国民党实行法西斯特务统治,整个北京城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反动政府不顾人民的死活,打着接收“逆产”的幌子,肆无忌惮地掠夺人民的财产,社会陷于十分混乱之中。刘麻子死后,其子小刘麻子继承父业,企图勾结国民党特务头子沈处长霸占王利发的茶馆。更有甚者,他声称要把妓女集中起来,建立一个统一管理妓女的“托拉斯”,小唐铁嘴钻进了反动会道,成了“唐天师”,二德子公然当上了国民党的特务。他混进大学里,专门暗中监视进步学生的革命行动,用极其卑鄙的手段残酷迫害爱国学生。王利发辛辛苦苦经营了一辈子的茶馆终究没能保住,被小刘麻子等人用极其卑劣的手段霸占了去。然而,这一切都是发生在北平解放前夕。一辈子要老老实实做人、谨小慎微行事的王掌柜亲身经历了三个旧时代的变迁,他听说西山那边有共产党领导穷人闹革命,悄悄把大儿子、儿媳和小孙女打发去了西山,让他们投向光明。如今,常四爷也年逾古稀了,他凭着良心生活了一辈子却也没有得到善报,到老落得个手提小筐卖花生米的惨境。秦二爷从第一幕开始就胸怀大志,实业救国,现如今也是落魄潦倒、心灰意冷。小刘麻子警告恫吓王利发限时把茶馆让出来便扬长而去。这时,常四爷和秦二爷也脚前脚后来到茶馆。三位老人无不慨叹这世道的不平,他们知道,这个人世间是容不得他们的生存。于是,三人围着桌子悲哀地为自己撒起纸钱来。王利发悄然吊死在自己的茶馆后间。到死他也没弄清楚“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没作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这是多么悲惨的人生独白啊。王利发带着对旧中国的疑惑和怨恨离开了他本来很留恋的人世。

作品鉴赏 《茶馆》以北京裕龙大茶馆为背景,描写了清末、民初、抗战胜利后三个历史时期的北京社会风貌。全剧共分三幕,作者以极其精湛的笔端和巧妙的艺术手法,截取了横贯半个世纪的三个旧时代的断面,通过茶馆这个小窗口以及出入于茶馆的北京各个阶层的三教九流人物和他们的举止言谈折射出整个社会大背景。全剧没有一个贯穿始终的故事情节,但却以茶馆掌柜王利发为中心,历经三个时代几十个人物的生活变化,给人们展示出一幅气势宏伟的历史长卷。老舍先生在剧中不仅成功地塑造了王利发、常四爷、秦二爷这样一些饱含旧社会人间沧桑却不丢中国人骨气的人物形象,也刻画了刘麻子、庞太监等旧中国地痞、流氓的丑恶嘴脸。作品的主题在于,这些人物身上,充分体现出时代特征和社会心理,从而看到了埋葬三个旧时代的必然性。剧作家没有以苦大仇深的老工人、老农民来完成推翻腐败的旧社会这个主题,而写出了王掌柜、常四爷、秦二爷这些人同样也能完成这个主题。这样描写的深刻之处在于,连这些人都活不下去了,社会已经坏败到了什么地步!王利发精明、善良、勤劳,善于经营。他胆小怕事,本着莫谈国事的处世原则,靠自己的力气挣钱度日。可是,他越怕国事,这国事就越是不断地往他的茶馆里钻。他信奉改良主义,可改来改去,这茶馆越改越糟。在第三幕里,王掌柜似乎看透了一切,他也变得老于世故了,再也不像从前那样见人陪笑、作揖、夹着尾巴做人了。他也敢骂国民党了。人生的磨难,使他变得倔强起来。可最终这“国事”逼他上了吊。临死前,他把家人打发到解放区去,自己和常四爷、秦二爷聚在茶馆里撒起纸钱来。三位老人苦中作乐,为自己送终,聊以自慰。王利发在弥留之际才领悟做人的痛快,因为他道出了多年积郁在心里的话。一辈子渴望改良的人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死了。这就是王利发的人生悲剧。应该说,老舍先生在创作《茶馆》的主题上,其戏剧观念具有新的突破。当时,有的朋友建议他以康顺子的悲惨遭遇和康大力参加革命为全剧主要线索发展剧情。老舍先生拒绝了这个建议,大胆、执著地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走下去。实践证明,老舍先生在《茶馆》这部杰作里十分完满地实现了恩格斯著名的精辟论断:“我以为,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地把它指点出来;同时我认为作家不必要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老舍自己说,我的写法多少有点新的尝试,没完全叫老套子捆住。《茶馆》的成功创作,充分体现了老舍先生的艺术追求,那就是“写自己真正熟悉的人和事。人物对话必须是真正性格化的语言”,“话到人到”、“开口就响”、“闻其声知其人”,可以说,《茶馆》的确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化境。《茶馆》于1958年3月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首演,获得巨大成功。该剧圆满地展示了老舍作品所独有的“京味”风格,堪称老舍戏剧创作的顶峰,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话剧精品之一。《茶馆》是中国话剧第一次出国剧目。1980年9月至1986年,该剧组先后出访西德、法国、瑞士、加拿大、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欢迎。可见,《茶馆》不仅成为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也为新中国话剧艺术带来国际性的荣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