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鲁侠《戊戌喋血记》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周鲁侠

长篇小说。作者任光椿。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出版。全书原分三卷。第一、二卷曾分别在《芙蓉》文学丛刊和《羊城晚报》上连载和选载。后来又三卷合成一书出版。小说描写1898年戊戌变法的前后过程。公元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光绪帝信心十足,在翁同龢师傅和朝野清议的支持下坚决主战,并于8月1日亲自颁布了对日宣战的诏书,下令北洋水师全军出动,再次护送援兵赴朝参战。9月12日,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在奉旨出师途中,与日本舰队相遇。中日海军展开一场激战。战败的消息一个接着一个。李鸿章赴日求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内容传到北京,全国各地举子正荟集北京。大家公推康有为执笔,上书皇帝,主张变法,反对求和。正在湖南的谭嗣同听说康有为等一千名举子在北京公车上书,十分振奋,匆忙启程来到北京。光绪帝接见了主张维新变法的工部主事康有为。康有为力陈变法的势在必行及如何变法。光绪帝信心更足。6月11日,他颁布著名的定国是诏,亲自参加了颁诏仪式。随后,一系列维新措施相继问世。新法的施行遇到重重阻力。康有为成了保守派攻讦的靶子。光绪帝为了寻求一个新的得力助手,决定召见谭嗣同。谭嗣同谏光绪帝必须建立一支亲兵劲旅,以此慑服凶顽守旧势力。光绪帝认为谭嗣同所言极是,第二天即亲降手谕,赏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为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并参与新政事宜。为了建立一支精锐的亲兵劲旅,康有为、谭嗣同等人商量决定拉袁世凯参与维新变法。徐仁铸被康有为派去探听袁世凯的态度。袁世凯在京参加强学会,痛心国事,且与荣禄有矛盾。听了徐仁铸的规劝后,袁世凯表示拥戴皇帝,支持维新变法。光绪帝亲自召见袁世凯。袁世凯表面支持维新,内心尚在犹豫,决定在胜负难料的情况下,不去卷入两党之争。直隶总督荣禄借日本伊藤侯爵来访问慈禧秘进谗言。慈禧决定将康有为捉拿归案,并派人监视光绪。情况万分紧急。光绪帝秘召杨锐,命其出宫后找康有为等商量救驾之事。康有为、谭嗣同、康广仁等,一面力争各国使馆出面支持皇上变法,一面决定找袁世凯策动其出兵救驾。各国公使均不在京。谭嗣同铤而走险,连夜去找袁世凯,晓以大义,促他起事,挥兵入京,保护皇上。然而,在这关键时刻,袁世凯却把谭嗣同夜访法华寺,策动他起兵勤王、除旧党等事全部密告荣禄。慈禧得知后,立即派荣禄调兵捉拿康有为。第二天,她带领禁卫亲兵赶到紫禁城,把光绪幽禁起来。康有为离开北京。谭嗣同和大刀王五等人梦想翻越宫墙,进入禁苑抢救光绪帝,扭转乾坤。然而行动失败了。谭嗣同深切感到,中国最令人忧心的是民众的麻木、不觉醒。现在只有用鲜血才能使他们惊醒和振奋。于是他毅然拒绝了大刀王五和几位日本志士劝他出走的忠告。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六名维新党人被押赴刑场。号炮响了,戊戌六君子倒在了刽子手的屠刀之下。戊戌政变失败后,自立军起义也失败了。在这长夜的尽头,一些早日的爱国志士们有的消沉,有的转向,有的逃往国外,有的转向民间,也有的在继续奋进。小说气势磅礴,文字优美,引人入胜。作者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高度的艺术概括,较好地做到了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统一。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