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手记·名人字画篇·“小名头”的魅力
江山秋色(局部) 元隽
“大名头”即大名家,“小名头”即小名家。无论古代还是近现代字画都有大、中、小名头之分。如果您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做后盾,又有较高的鉴别能力,您尽可购藏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徐悲鸿、傅抱石等“大名头”的高端之作,因为他们是我国字画市场的主力和领军人物,并得到国际市场的认可,投资潜力巨大。如果您财力有限,或为工薪阶层,实战经验又不足,建议您最好先不要涉足于“大名头”,而最好选择一些“小名头”,从投资的角度上看,“小名头”作品同样有可观的升值空间。
客观地讲,艺术品水平的高低本不应以作者名气的大小来区分,而且所谓“名头”也是个模糊的概念,没有明显的界限。“不是名家,胜于名家”的情况历来有之。尽管中小名头的艺术和影响力难以同“大名头”相比,但他们的成就未必不高,他们的作品也十分诱人。2007 年初,我在一小型拍卖会上见到的一幅题为 《柳岸风亭图》的山水小条幅便属此类。
《柳岸风亭图》长 42 厘米,宽32 厘米,绢本设色,作者王承枫,起拍价1000元,我仅以1100元购得。关于王承枫生平,《清画家诗史》、《清朝书画家笔录》、《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墨林今话》等皆有记载。他生活在清中晚期,字陛臣,号丹麓,磁州(今河北磁县一带)人。咸、同时(1851—1874)官河南内黄知县。善分隶,工山水。同治元年(1863 年)有临各家设色山水册。我购藏的这幅王承枫作品,笔墨精到老练,构图新颖得体。其所作本是传统的山水题材,却并未沿袭“三重四叠”的旧模式,画面上的虚空变幻全得之自然,颇见石涛趣味。作者用以少胜多的表现方法尽显湖光山色的清秀俊美,意境简远而富有诗意。画幅上方且题诗一首:“楼外山光好,平川任我游,相逢皆故友,对立说梧秋。”落款“王承枫”,钤“承枫”连珠小印,右下角钤“丹麓书画之章”白文印。王承枫传世作品罕见,在有清一代的众多书画家中亦无显赫地位,其名气别说与鼎鼎大名的“四王”相比,就是和“小四王”比也断不在一条线上。据悉 2005 年在中国嘉德古代书画专场中“四王”之一王鉴的《仿古山水》册页已拍到 1265 万元的高价。而我的这幅“王承枫”亦属清人精到之作,因为他是“小名头”,价格比“大名头”低得多,花小钱而得好作品,何乐而不为?
购藏“小名头”的一个最大好处是保险系数较大。眼下艺术品市场五彩缤纷,琳琅满目,古今名家,真伪参半,篮里挑花,迷人心目。但比较而言,还是“大名头”多伪,“小名头”多真。选购小名家不仅风险小,还可在实践中提高艺术品收藏涵养和功力,以便日后更得心应手地进行艺术品投资。我在数年前购买的罗朝汉、孙梦仙的《天下无双》镜心便是一幅货真价实的作品。
《天下无双》长 57 厘米,宽31 厘米,绢本设色,原装裱。作者罗朝汉、孙梦仙是一对夫妻,生活在清末民国时期。罗朝汉,字云章,擅写竹石。其妻孙梦仙,子泽霖,女沛如、真如、廉如、惠如皆能画。有资料称,罗朝汉有菊圃,人称“罗园”,艺菊极多。罗朝汉在时,每岁重九开“菊花会”,一时称盛。《天下无双》兼工带写,格高韵盛。国色名花牡丹,设色淡雅清丽,层次清晰;泉石浓淡黑白分明,以点法代皴法。上题:“竞夸天下无双品,独占人间第一香。云章写泉石,梦仙写牡丹。”这样的伉俪之作尤为难得。拍卖中起拍价 1500 元,我以2000元购得。罗、孙当属“小名头”,知者不多,赝品绝少,而且旧绢老墨,仿制极难,收藏这种作品心中踏实。
“小名头”作品大多亮相于中小规模的拍卖会,起拍价甚低,尤适合普通藏家和处于起步阶段的买者。且因某些“小名头”声名不显,不少人搞不清“张三李四”,这又为明白人捡漏造成良机。我曾在 10年前的一次小拍中花 2400 元购得一件元隽的《江山秋色》,纸本水墨,长 64 厘米,宽 32 厘米。元隽为清宗室,崇恩孙,字博生,号伯生,官侯补道。《中国美术家人名辞典》、《中国近现代书画家辞典》里说他“工书画,山水得其祖授笔法,出入四王,苍劲秀润,间写花卉,亦饶士气”,亦属“小名头”。元隽的这幅作品,丛山复岭,空林古径,不施丹青而成功地表现了秋山素水的景色,堪称元隽山水画之代表。元隽的画也上过大型拍卖会。天津文物公司 2005 秋季拍卖《典藏艺廊书画专场》中推出两件元隽作品。一是拟各家山水四条屏,水墨纸本,65 厘米 ×32 厘米,起拍价 2 万元。一是《溪山幽趣》手卷,水墨纸本,33 厘米 ×135 厘米,起拍价也是 2万元。可见“小名头”字画的投资潜力。
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说的“小名头”主要是指明清和民国时代的作者,他们多以敬业心态从事艺术创作,功力扎实,极少粗制滥造。而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尤其是 70 年代以来,一些不知名作者以浮躁心态搞出的作品因未经过历史的检验,其在书坛画坛的地位很难确定,是否有收藏价值目前无法断定。
柳岸风亭图 王承枫 作者收藏
江山秋色 元隽 作者收藏
天下无双 罗朝汉 孙梦仙 作者收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