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信鉴赏·家书·家诫》注释与鉴赏
三国魏·嵇康
人无志,非人也,但君子用心,所欲准行,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若志之所之,则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必济。若心疲体懈,或牵于外物,或累于内欲,不堪近患,不忍小情,则议于去就①。议于去就,则二心交争,二心交争,则向所以见役之情胜矣。或有中道而废,或有不成一匮而败之②。以之守则不固,以之攻则怯弱,与之誓则多违,与之谋则善泄,临乐则肆情,处逸则极意。故虽繁华熠耀,无结秀之勋③,终年之勤,无一旦之功,斯君子所以叹息也。……
不须行小小束修之意气④,若见穷乏而有可以赈济者,便见义而作。若人从我,有所求欲者,先自思省,若有所损废,多于今日,所济之义少,则当权其轻重而拒之,虽复守辱不已,犹当绝之。然大率人之告求,皆彼无我有,故来求我,此为与之多也⑤。……
夫言语君子之机⑥,机动物应,则是非之行著矣,故不可不慎。若于意不善了⑦,而本意欲言,则当惧有不了之失,且权忍之。后视向不言此事⑧,无他不可,则向言或有不可,然则能不言,全得其可矣。……
外荣华则少欲⑨,自非至急,终无求欲,上美也。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裕⑩;不须作小小廉耻,当全大让。若临朝让官,临义让生,若孔文举求代兄死⑪,此忠臣烈士之节。凡人自有公私,慎勿强知人知。彼知我知之,则有忌于我。今知而不言,则便是不知矣。若见窃语私议,便舍起,勿使忌人也。或时逼迫强与我共说,若其言邪险,则当正色以道义正之。何者?君子不容伪薄之言故也。……
匹帛之馈,车服之赠,当深绝之,何者?常人皆薄义而重利,今以自竭者,必有为而作。鬻货徼欢⑫,施而求报,其俗人之所甘愿,而君子之所大恶也。
[注释]① 去就: 文中指干与不干。② 匮: 通篑,盛土的竹筐。③ 结秀: 结果实。④ 束修: 十条干肉,古代上下亲友之间互相赠送的一种礼物。⑤ 与之: 给予,施与。⑥ 机: 事物变化的迹象、征兆。⑦ 不善了: 不很了解、明白。⑧ 向: 过去。⑨ 外: 动词,把……看作身外之物。⑩ 谦裕: 谦恭宽宏。裕: 宽宏、宽容。 ⑪ 孔文举: 即孔融(153—208),建安七子之一,后被曹操所杀。⑫ 鬻(yù)货徼欢: 卖财物以行贿,以讨别人欢心。
[作者]见《与山巨源绝交书》作者介绍。
[鉴赏]魏晋时,司马氏专擅朝政,政治黑暗,士人缄口,道路以目,许多知识分子高谈玄学以全身避祸。嵇康对世事有深刻的认识,他虽不与时俗同污,然亦求保全自己。故他在《家诫》中对家人提出了处世准则: 人当“所欲准行,自当量其善者,必拟议而后动”;为人要坦荡,不要拘于小利,“若见穷乏而有可以赈济者,便见义而作”;要言语谨慎,权衡再三然后可言;要淡薄名利,“不须作小小卑恭,当大谦裕;不须作小小廉耻,当全大让”;若为官,应“临义让生”,与人相处,则“慎勿强知人知”,不要打听别人的隐私。所有这些,固然与嵇康处于黑暗时代,要求家人明哲保身的思想有关,但文中所提出的这些见解,即使在今天看来,也还是颇有价值,且在与人交往中也是应当注意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