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界定个性和任性
个性与任性,仅仅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有个性的人,往往性格特征鲜明,有主见,不会轻易妥协,坚持得很有道理,最终说不定还能博得别人的认可,我们说他是真正的特立独行者。任性呢?肆意妄为,自私固执,油盐不进,刀枪不入……和任性相关的形容词,似乎都带着贬义。那么,我们如何界定个性与任性呢?其实,个性与任性不仅在构成上仅仅一字之差,在生活中的真正表现,也是有着共同之处的。
从字面来理解,所谓个性,其实就是不同于共性的独特性格。个性需要聪明与智慧来支撑,在与共性保持特立独行的同时,也能兼顾共性,并且要靠实力证明自己,最终博得认可。任性呢?不聪明的个性就是任性。任性的人往往有着愚蠢的个性,他们盲目地以为自己是正确的,听不进别人客观的建议,一味地固执己见,最终导致众叛亲离,没有人会欣赏别人的任性。任性的人,相处久了,会使人觉得很累。试想,活着本就艰难,别人可以一次两次地迁就你,次数多了,谁还有那个闲情逸致呢?所以,任性的人往往没有好人缘,也很少有机会像有个性的人那样被冠以可爱的名号。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混淆了个性和任性。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中国的传统封建文化中,奉行夫为妻纲,父为子纲。现代社会,各种观念都开放了,人们的思想也不再迂腐陈旧,甚至很多地方都已经与国际接轨,因此,对于孩子的教育也不像从前那般呆板。常常看到现在的家长带着孩子出去游玩或者参加公众活动的时候,孩子总是大喊大叫,又蹦又跳,毫无素质。这时,有些家长会解释:“哎,现在都提倡培养孩子的动手和创新能力,所以我们也不能把孩子管傻了,就让他们自由一些,发展个性。”请问,这是个性吗?不管再怎么崇尚个性,必要的道德礼仪和对他人的尊重,还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把孩子的没规矩、没教养称之为有创新能力,那么未免是个极大的讽刺。这样的家长,只能教育出任性妄为的孩子,而与个性扯不上丝毫关系。都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如果父母都不能正确界定个性和任性,又怎么可能培养出彬彬有礼、个性十足的孩子呢?
乐乐已经9岁了,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孩子。随着爸爸妈妈工作调动,从北京转学来到南京后,乐乐没少和班主任起冲突。刚开始的时候,妈妈虽然担心乐乐对南京的基础教育可能会不应,却没有想到更多的不适应是来自观念上的冲突。在北京,乐乐在一家私立学校就读,老师非常尊重孩子的个性,遇到问题往往能和乐乐平等沟通。来到南京后,因为一个班级里的孩子比较多,老师工作繁忙,所以更多地采取了一刀切的方式处理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矛盾。
一天放学,乐乐闷闷不乐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今天问了老师三遍,什么时候才会上音乐课,老师都不理我。”妈妈问:“为什么不理你呢?是不是老师没听见?”乐乐郁闷地说:“不可能没有听见。”谈话正在进行着,妈妈就接到了老师的短信,说乐乐上课听讲不专心。妈妈因势利导,问乐乐:“对了,你最近表现怎么样呢?”乐乐不假思索地说:“挺好的呀。”妈妈委婉地说:“哦,那就好。不管有什么事情,都要保证认真听讲,认真完成作业。”
第二天,妈妈抽空去了学校,找到老师了解乐乐在学校里的表现。通过和老师的沟通,再加上晚上回家之后和乐乐的沟通,妈妈终于弄清楚了前因后果。原来,在北京的时候,在没有特殊情况下,都是按照课表上课。但是来南京之后,主科老师习惯于把副科占为己有,用于复习。在问了老师三遍什么时候上音乐课都未果的情况下,乐乐同学产生了抵触心理,不再认真听讲,因为那节课原本应该是音乐课。对于这样突发的矛盾,妈妈没有不分青红皂白地指责乐乐,而是把不同城市的教育情况进行了对比,让乐乐知道老师也有苦衷。对于丢失的副课,妈妈会利用节假日的时间带他出去玩,把快乐找补回来。
上述事例中,对于乐乐的个性,妈妈小心翼翼地爱护着。很多时候,大环境如此,我们无法去改变什么,只能尽力弥补。乐乐的确是个有个性的孩子,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没有胡搅蛮缠,而是第一时间和老师沟通,虽然没有得到回应,但是孩子进行了努力。这样的结果,虽然不是最佳的,也是妈妈绞尽脑汁想出来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平衡理想和现实的差距。
在成人社会里,也有不少人有乐乐的烦恼。虽然他们在工作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路,但是因为大多数单位都是统一管理,所以,个性得到完全尊重是不可能的。不过没关系,我们应该向乐乐妈妈学习,尽量想办法平衡个性和现实的冲突,保持自己的个性,避免任性而为带来的恶劣后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