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品尝幸福甘露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人怎样才能变得聪明、成熟、仁慈?怎样才能具有良好的趣味、性格以及创造力?怎样学会发现善、识别美、寻求真?一句话,怎样才能更幸福地生活?实践一再证明:阅读经典名著是实现上述目的最可靠的途径。

第一,阅读是一种自然认知的需要,是探索未知事物的需要。猴子吃饱了以后,用指头捅窟窿,这儿翻翻,那儿看看,它们并不是在找食物,而是在探索,想了解更多它们原来不知道的事物。幼儿都爱看动画片,爱听关于动物的故事,因为他们想了解自然界。

人与其他高等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人能通过第二信号系统即文字认识自然界和社会。心理健康的人都有求知欲望,都想更多地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都喜欢阅读。阅读是对特大危险追根溯源的需要,是理解、系统化、分析、寻找联系和意义的需要。阅读会使人主观上感到满意、欢快,是自我实现的人增加幸福量的重要途径。人的自然认知需要如果受挫,就会出现心理变态、自我厌恶、生活乏味、玩世不恭、不相信任何价值、不抱任何希望、人际关系瓦解、道德丧失等消极变化,痛苦量会随之增加。

阅读的显著特征是享受性学习,是有兴趣的学习。阅读可以理解为悦读。阅读从内容上来讲,一般指那些能满足人的自然认知需要、能启发人产生向善动机以及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经典名著;从目的上来讲,没有具体明确的功利目的,相对无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也不是为了赚钱,因为阅读是成长性需要,而非匮乏性需要;从方法上来讲,阅读是激活性的而非复制性的;从体验上来讲,是愉悦的放松的养脑的,没有压力感、紧张感和厌烦感,阅读后会使心灵更安逸,而不是更空虚更焦虑。

第二,阅读有利于实现体内平衡的目的。有机体是个整体,阅读经典可愉悦身心,陶冶性情。心理健康有助于生理健康。闵子骞是孔子的学生,原先脸色干枯苍白,无光泽,拜孔子为师后,醉心于读书,过了一段时间,脸色红润,精神焕发。孔子问其故,回答说归功于精读做人、治国之书。马克思说,一个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活的疲惫和痛楚。不少心理疾病和功能性疾病,有时光凭吃药不见效,有经验的医生会给患者推荐一些有趣有益的书籍,要求他们去阅读,往往会收到神奇的治疗效果。吕正操、周有光、冰心、巴金创下了生命奇迹,活过了百岁,与他们一生手不释卷,酷爱读书,愉悦身心分不开。开国海军少将吴西享年105岁,他就是个读书迷。开国少将童陆生享年103岁,曾被评为“全国健康老人”,他把自己的养生之道概括为“三乐”,即心宽为乐、读书为乐、助人为乐。一些经典名著本来就是健康长寿的秘籍。《道德经》是远古智慧的传承,阅读《道德经》可以延年益寿。老子“道法自然”“虚静逍遥”“知足常乐”的观点以及修身养性的具体方法可以指引人们进入一个远离烦恼的思想境界,在身体健康、精神愉悦中感受幸福。阅读《红楼梦》,不仅会使人享受到生动的故事情节带给人的乐趣,还能够从中学到许多医学和保健知识。

第三,阅读有利于实现心灵安逸的目的。没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没有心灵的安逸,然而,没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就不可能有和谐的人际关系。阅读经典能够非常有效地提高人的道德水平。阅读经典就是让善的阳光照耀理性,洞见真理,接近至善,远离偏见和罪恶,使人逐渐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勇敢的人、节制的人和正义的人,成为一个被人们爱戴、尊敬的人,自然也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苏格拉底从小酷爱读书,自学成才,一生不求名利,生活简朴,被誉为道德哲学的创始人。他从自己的经历中深切地体会到阅读的重要性。他说,人只有具备善的知识,才能做善事;人只要具备了善的知识,就必然会做善事。经典名著中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他们的故事可以使人学到在自己有限的经历中难以学到的宝贵经验和教训,可以使人从那些杰出人物身上学到优秀的品质。

心灵安逸还必须通过审美需要的满足去实现,而阅读经典本身就是满足审美需要,就是在享受心灵安逸的幸福。所以,德谟克利特说: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作品的瞻仰。所有经典名著都有慰藉灵魂的作用。一个审美水平较高的人会经常从阅读经典名著中体验到欢乐和兴奋情绪,会体验到更多的安祥和平静。而那些审美水平较低的人,他们的生活相对要枯燥得多,他们常常会感到寂寞孤独。他们看到的许多事物都会令他们心烦意乱。不知道用美来滋润灵魂的人,他的心田就像荒凉的戈壁一样,只会稀稀拉拉地长出几株蒿草。审美需要的丧失往往就是幸福的丧失。为什么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说,像夏洛克这样的人的灵魂就像黑夜一样昏沉,心胸就像地狱一般幽暗,因为他们不懂得审美。《奥赛罗》里的伊阿古也是一样。审美需要缺失的人容易产生罪恶的念头。

《威尼斯商人》

《奥塞罗》

第四,阅读有利于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的。语词是思维符号,在记忆中成串组合,称之为联想储备。如果缺乏,将会导致思维的不连贯和不完整,严重妨碍思维过程,影响思维水平。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博览群书可以积累巨大的信息量,建立起丰富的联想储备和通畅的网状联系,使思维具有连贯性和完整性。培根在《论学习》一书中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明,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大智慧大作为的人必是大脑中联想储备丰富和网状联系通畅的人。柏拉图出身于雅典一个大贵族家庭,自幼受过良好教育,博览群书,广泛吸收了当时的各种思潮,构建了庞大的知识体系,成为人类智慧的宝岛。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他的智慧和功绩与阅读分不开。

阅读常常会使人豁然开朗半边天。开阔知识和文化诸领域的视野是创造的前提。有位哲人说:谁把自己限定在狭窄的领域,谁就会失去类比的源泉。

统计资料表明:只有那些避免了过早专业化并在青少年时期阅读了大量书籍、有着丰富知识储备的人才能较为持久地保持创造的青春。凌解放(笔名二月河)1968年参军,在山西大同采煤期间,阅读了《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中国通史》《奇门遁甲》《柳庄》《麻衣》等书籍,使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写作能力大幅度提高,最后才能写出《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和《乾隆皇帝》等鸿篇巨作。

普希金说:灵感指的是心灵的一种特殊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能够迅速地接受一连串印象,想象出一系列概念,并且能立刻理解这些印象和概念。灵感不是无本之木,不是无源之水,阅读经典才是灵感的真正源泉。马克思在填写女儿所列调查表格的各项问题时,在“你最喜欢的工作”一栏里填写“翻阅书本”,不是指为了明确的功利目的而读书,也不是系统查阅专门文献,全凭嗅觉去阅读、去浏览。阅读是成长性动机,追求金钱财富是匮乏性动机。

兴趣是前进的动力,失去兴趣的学习如同鸟儿失去了翅膀。阅读是有兴趣的学习,是命运之神,是成功的基石。一个人要想增加幸福量,必须增加阅读量。阅读经典名著就是品尝幸福的甘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