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外在的关系,都是潜意识的投射
你有没有听过这句话?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我在第一次看《遇见未知的自己》时,就深深地记住了这句话。只是那时我年纪尚轻,对它还一知半解,并不如现在体会得那么深刻。如今,再去看这句话,我就能把它跟很多问题联系起来了,也更能透过一些表象看到实质。
每次回父母家,妈妈都会给我带一些半成品,都是很常见的东西,如腌制的鸡蛋、焯水的青菜,其实很多东西我并不是特别爱吃,但每次都应声地拿回来。有一次,先生把我拿回来的焯水豆角扔掉了,我顿时大发雷霆,眼泪唰一下就掉了下来。
先生扔掉焯水豆角的原因很简单,他认为,各种豆角放一起焯水,看起来有些粗糙,也不知该怎么吃才好。我得承认,妈妈在做家务和饭食方面,的确不够精致,她可能早年过了一些苦日子,有什么菜就混合起来吃,虽然口感很差,但不浪费。有一次包饺子,明明说好是猪肉韭菜馅的,结果出锅时,大家吃到嘴里的都是苦味的馅。细问才知道,妈妈竟然把剩下的一把蒲公英,掺在了韭菜馅里。那次的饺子,弄得大家都很不愉快。
即便如此,在先生把妈妈给我带回来的焯水豆角扔掉后,我还是压抑不住地愤怒和难过。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止一次地发生了,之前他还扔过其他的东西,比如粽子、酱菜等,但凡被浪费、被扔掉,我都会感到很难受。事实上,我自己从超市买回来的食材,有些东西远比它们的价格要贵,可因为不新鲜或过期的原因扔掉,我从未感到心疼。
我心底虽然对这件事情感到不解,但从未深究。直到后来在一次工作坊,听老师谈到某个案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我在意的并不是那些食材,我也不是真的愤怒于先生扔掉它们的行为,而是因为在成长的历程中,妈妈给我的爱一直都是很粗糙的,不够细腻、不够精致,我也嫌弃它们不够好,可那又是我唯一得到的。扔掉了那些食材,就如同让我摒弃那仅有的、粗糙的爱,这让我痛苦难忍。
我把内心的这种感受告诉了先生,他也理解了,并安慰我说:“以后,咱们家可以给你更好的。你不喜欢的、不想吃的那些菜,可以不拿回来的,那样也不会浪费。”
从那以后,我真的很少再从妈妈家拿半成品回来。她询问我要不要的时候,我会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更重要的一点是,我已经能够把食材和妈妈的爱“分开”了。就算我不要那些菜,我依然可以拥有妈妈的爱;就算那些爱有点粗糙,但她已经尽力。而且,现在的我已经有能力给自己想要的东西,以及渴望的爱。
你看,只是一份简单的食材,却藏着如此多的故事和感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有关系的本质,都是我们与自己关系的投射,当自己内心深处的问题没有了,外部的问题也就结束了。当我们还无法百分百接纳某些问题的时候,说明我们的内心还有些问题没有处理好。
我身边的一位朋友,自身非常优秀,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很优秀。在怀孕的阶段,她就每天进行胎教;当孩子长大一些,她又开始带孩子去上早教课。刚进入幼儿园时,孩子表现得很出色,可到了中班阶段,孩子就出现了“行为问题”:不遵守纪律,抢其他小朋友的玩具,爱哭闹……朋友焦虑得不行,赶紧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结果,心理医生暗示说,孩子的问题与家庭教育的模式有一定的关系,可朋友却坚决否认。
记得我们在这本书开篇时就说过,很多人并没有活出真实的自我,甚至是活在理想自我中。我的这位朋友,就拥有一个“优秀分子”的假想自我,她希望自己时刻都是优秀的,这就意味着,她把自己平庸的那部分特质给压抑住了。不仅如此,她还很排斥自己平庸的特质,讨厌落后。这个面具跟随她太久,结果连她自己都误以为,自己没有平庸的特质。
现在,她将被压抑的特质投射到了孩子身上。也许,孩子本身没有那么平庸,跟其他孩子差不多,但身为母亲的她,却对平庸极其敏感,一下子就看到了孩子平庸的那部分,给孩子戴上了平庸的面具。如果她接纳平庸的特质,她就会允许孩子平庸,然后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可她不接受平庸,认为平庸是可耻的,坚决要“消灭”孩子的平庸特质,结果就跟孩子的平庸特质(同时也是跟孩子)进入了敌对的状态。在敌对的状态中,孩子是很难受的,他必然会反抗,结果就是孩子表现得越来越糟。
有人排斥自己的父母,觉得父母哪儿都不好,总想改造他们。结果亲子关系闹得很僵,孩子甚至一年都不回家一次。其实,孩子不是不想父母,只是心里有个解不开的疙瘩。对于这样的情况,依然有潜意识的投射在里面。换句话说,当一个人觉得父母怎么都不对时,往往是他把“错误”的面具投射给了父母。事实上,每个人都会犯错误,但那些自认为一直正确的人压抑了错误面具,并把它投射到别人身上,对别人的错误神经过敏,还经常放大这种错误,特别是在至亲面前。
总而言之,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喜好或厌恶,都跟外界和他人的关系不大,更多的是我们潜意识的投射,是内在心理的压抑,或是情绪的外化。透过关系,我们要看见并聆听自己的感受,认真面对那些阴影,并发自内心地接纳它。
这,便是与自我和解的开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