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之先驱,自由之思想——“北大之父”蔡元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独立之先驱,自由之思想

——“北大之父”蔡元培

作者简介

周敏:教育科学学院2012级教育学专业的学生,中共党员,曾担任教育科学学院新闻部部长兼教育科学学院学管会财务部部长兼校大学生新闻通讯社新闻站负责人兼校图书馆社会实践活动部长,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吉林省政府奖学金、五次专业一等奖学金,曾获得“吉林师范大学理论学习之星”、两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第二课堂积极分子”、“优秀志愿者”、“优秀个人”称号,曾在校文献检索大赛中获得国道外文专题二等奖、CNKI专题二等奖。现就读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育学专业。

李弘扬:教育科学学院2012级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曾获得校演讲协会“优秀部员”称号,曾在校“重温经典”文朗诵会中获得团体组二等奖,在校“翰墨映辉煌”书法比赛中获得硬笔组三等奖,在校纪念五四运动94周年“我的梦·中国梦”赛诗会中获得二等奖,在校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校园戏剧大赛”赛事中获得二等奖。现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厦门海沧附属学校。

有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这里有静水无波的未名湖、耸立古朴的博雅塔、精神圣堂的图书馆;这里有中国最优秀的学者,他们拥有广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为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指点迷津;这里还有一群思想自由、才华横溢的精英学子,他们在这片天空中自由呼吸,展翅翱翔。置身其中,你会被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与古朴的书香气息所深深吸引,被自由和谐的学术氛围和有容乃大的民主气息所深深感染。这里就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之一——北京大学。

今日的北大可以说是开放自由、热情激扬,可是大家能想象它最初的情形吗?北大创立前期,中国内忧外患,政府腐朽不堪,学校处境举步维艰。当时的老师多为北洋官僚,而学生多是王公贵族,富家子弟。老师被称为大人,学生被称为老爷,上课了,听差们就会去请:“老爷,上课了。”学生老爷们才从鸦片床上懒洋洋地爬起来。当时最受欢迎的专业是法律系,最受欢迎的老师是学问并不高的法律系老师,原因就在于这些老师大多是由官员们兼任的,他们就是学生们当官的靠山与出路。那时的北大,其实就是一个官僚养成所,毫无大学该有的学术气息和氛围。

今非昔比,我们不禁感叹,这座百年名校究竟经历了什么样的沧桑历史,发生了这样天翻地覆的巨变呢?于是,我们不得不提到他——“北大之父”蔡元培,是他建立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是他塑造了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北大,是他开创了中国教育的新局面。今天我们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蔡元培,解读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主张。

蔡元培,1868年生,浙江绍兴人,他17岁中秀才,23岁中举人,26岁中进士,28岁成为翰林院编修。职务近似于现在中央办公厅和政策研究室的秘书。在科举制的当时,考生屡试不中的现象是很常见的。那么年纪轻轻就成为翰林院编修的蔡元培可以说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年少有为,前途似锦的蔡元培若一心从仕,功名富贵必不在话下,然而当时政局动荡,在他看来,中国之大,积弊之深,若图改革,当从教育入手。

在这样的思想基础下,他断然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告别显贵官场,一心致力于办教育。后来到欧洲各国学习研究,蔡元培吸收了西方现代大学精神,一种完全开放的、向世界看齐的眼光开始成熟。1907年,已经40岁的蔡元培留学德国,在以“实干精神”著称的莱比锡大学从事心理学、美学、哲学研究。他最佩服的人是威廉·洪堡,也就是德国柏林大学的创始人,是他奠定了学术自由、教学自由的办学方针,对蔡元培影响深远。

1916年,正在国外留学的蔡元培接到了时任北洋政府大总统黎元洪的北大校长特任状,这时候的他已经50岁了。接到电报的一个月,他就回到了祖国。在当时政治黑暗,北大腐朽不堪的情况下,很多人都劝蔡元培不要蹚这趟浑水,免得做不好反而坏了自己的名声,这个时候的蔡元培就表现出一个爱国文人的风范和情怀,他坚决地说:“此次归国不是为了政治斗争,是为了未来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无论前路有多少艰难困阻,我都要勇敢地搏一搏!”

1917年,蔡元培从德国留学归来,他按照柏林大学“自由主义”的理念管理北大,一改北大的思想颓靡学术不争的风气,带来了一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清新之风。北大这一舞台,使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尽情的发挥与施展;北大也因蔡元培的到来,而获得了新生,且迸发出无限的活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学。那么蔡元培究竟采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改革措施呢?

蔡元培深知,要振兴一所大学,师资是最关键的因素。为此蔡元培招贤纳士不拘一格。哲学家梁漱溟原本是一个没有考上北大的学生,然而蔡元培看到他发表的一篇讲佛教哲学的文章,觉得这是一家之言,就在1917年破格请梁漱溟来到北大任教,讲授印度哲学。这一年,梁漱溟年仅24岁,正是由于蔡元培为他提供了北大这片自由的舞台,梁漱溟才得以尽情施展才华,终成一代哲学大家。

蔡先生聘任的教师中除了有尊孔为教的梁漱溟,还有思想激进、倡导文学革命的陈独秀、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还有刚从美国回来、提倡文学改良的胡适,甚至连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刘师培、顽固守旧的黄侃、反对共和的辜鸿铭等旧派人物都给予了聘任。当有的学生对聘任辜鸿铭、刘师培等旧派为北大教授的做法想不通时,蔡元培对他们说:“我希望你们学辜鸿铭先生的英文和刘先生的国学,并不要你们也去维护复辟或君主立宪。”

蔡元培这种不论教师的学派和背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用人方式和魄力,为北大吸引了大批人才,也为思想的自由发展提供了宽松环境。

多方延揽和优胜劣汰等用人举措,使北大的师资力量得以大幅度提升,且名家云集,鼎盛一时,这都是蔡元培的功劳。据北京大学1918年年初的统计,全校教员217人中有90位教授,平均年龄仅30余岁。其中陈独秀39岁,李大钊、刘文典、胡适28岁,朱家骅26岁,梁漱溟24岁。这在当今的大学中是无法想象的。这样年轻而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一扫北大过去的陈腐之气,给校园带来了清新活跃的学风,使北大成为鲁迅所说的“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文明薪火相传,名师多出高徒。当时北大本科学生中的傅斯年、罗家伦、冯友兰等学生,后来也都成为我们所熟悉并钦佩的一代学术宗师。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蔡元培执掌北大之后,他一直强调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决不能持一孔之见,守一家之言,思想专制是不能使学术得到真正的发展的。所以他极力提倡学术民主,教学自由。因此他广集人才,容纳各种学术思想流派,让他们互相争鸣,自由发展,使每一朵花儿都能在这尽情绽放。

北大在蔡元培先生的主持下,多位学者尽显所长,学术氛围空前活跃。楼上楼下,墙里墙外就可以听到观点对立的教授唱对台戏。旧国粹派的黄侃和新白话派的钱玄同,在文学方面的观点针锋相对。一次钱玄同在讲课,黄侃在对面讲课,五十分钟的一堂课,黄侃有大半个钟头在骂钱玄同及其派系。骂他们观点如何荒谬,不合古训,而钱玄同也听到了,没有关系,“你骂你的,我讲我的;你讲你的‘之乎者也’,我讲我的‘的了呢吗’”,非常地自由和谐。

同时,蔡元培身为校长更是以身垂范,当时蔡元培和胡适在关于《红楼梦》一书的观点出现了矛盾。胡适为了推翻蔡元培的观点到处寻找一本书而不得。就在他心灰意冷、几近绝望的时候,蔡元培却托朋友为他借到了此书,这种“给敌人送弹药”的行为充分体现出蔡元培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方针的身体力行,轻松自由的学术氛围也有益于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发展独立的思想。

不同的思想碰撞出绚丽的火花,不同的风格营造出北大独有的魅力。“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形成了宽容、自由的学术风气,对于学生的健康理性的学养的形成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大的益处,也使得北大成为后来新文化运动的摇篮,成为五四运动的策源地,也成就了如今北大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学相长、学术精进的繁荣景象。

蔡元培对北京大学的改革,可谓化腐朽为神奇,对中国教育文化的贡献,近代史上更是无人可比。正如杜威说的:“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的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蔡元培先生的一生,是闪烁着理性人文主义光辉的一生,是追索学术自由和兼收并蓄的人生楷模和光辉典范。如今在北京大学的校园深处,在未名湖畔的苍松翠柏之间,矗立着蔡元培先生的半身铜像。先生用非凡的胆识和超人的人格魅力,用学术自由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治校方针,只手缔造了新北大,缔造了迄今为止中国教育史上的典范。

转眼蔡公之改革已过百年,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崇高追求依然指引着一代又一代教育工作者努力奋斗。在21世纪的曙光照耀下,我们相信这位中国最高学府老校长的伟大精神必定得以传承。我们也期待一代又一代的教育精英们继承蔡先生的博大胸怀、卓越思想,共同描绘中国教育改革新蓝图!

☆教师点评:龚冬梅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格局。北大校长蔡元培是中华文化精神的传承者。杜威曾这样评论蔡元培:“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但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对一个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无疑这是对这个“教育领域里的巨人”的最完美的定位。有几个人甘愿放弃舒适富足的优越生活,而回到政治黑暗、稍有不慎就会引火上身的黑暗北大,只为了国人的未来的教育事业呢?一个爱国文人的风范和情怀在此刻体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以时间为全文主线,让一个骨肉丰满、散发着理性光辉的形象跃然纸上,行文流畅,逻辑清晰,用词精准,是一篇绝佳之作。

教师简介:龚冬梅,博士,讲师。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