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早为幼儿树立社会规范
教育心理学家称,当孩子两岁半左右时,他便进入了社会规范敏感期,这个时期将一直持续到6岁左右。这个时期,他逐渐脱离以自我为中心,开始喜欢交朋友,喜欢群体活动。这时也是帮助孩子明确日常生活规范、礼仪,教育他遵守社会规范、学会自律生活的关键时期。
每个孩子的敏感期出现时间并不完全相同,因此父母只有细心地观察孩子的内在需求和个性特质,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教育。对于两岁半左右的孩子,家长要特别关注孩子的社会性行为,如以往孩子对父母的要求不理解、不采纳,但到了两岁半,孩子逐渐理解并遵循父母的要求做事情,这说明孩子在逐渐调整自己的行为,与周围环境的规则相适应。在社会性交往方面也是如此,1岁的孩子,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但在2岁以后,开始关注同伴的行为,出现了模仿、简单交流、交往困难或是有交往愿望时,这都说明孩子的社会敏感期真的来到了,家长要给予相应的关注。
一位母亲道出了自己的忧愁:“人家小姑娘穿得干干净净的,说话甜甜的,很讨人喜欢,但我女儿就是个‘皮大王’,说话大喊大叫,把玩具弄得‘身首异处’,喜欢和男孩子在一起疯,小裙子上总是脏兮兮的。我怎样才能培养出一个谈吐优雅的小淑女?”
的确,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谈吐优雅、举止得体、招人喜欢。那么,身为父母,我们究竟应当怎样为幼儿树立社会规范呢?
1.要教育孩子尊敬长辈
首先要教育孩子见到长辈应主动打招呼,学会使用尊称和礼貌用语,懂得长幼有序;长辈、父母出门或回家要主动站起来,迎送、帮助递包,提醒带齐东西;听长辈讲话时要认真,不东张西望、不插嘴;与长辈谈话时要和气、礼貌、不要高喊大叫,外出或回家时要和家长打招呼,让孩子养成通报的习惯。听从长辈的教导要虚心,并认真按长辈的教导去做,长辈批评时不顶撞、不任性,要养成虚心听取批评意见的习惯。家长对正确的意见一定要坚持,不要孩子一闹就妥协,当然,家长也要注意批评的方式与方法,要求孩子遵守学校纪律,不让家长操心。在家里要干些力所能及的事,做到日常生活自理。
2.培养孩子从小就知道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人们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在孩子与人的互相交往中,和悦的语气、亲切的称呼、诚挚的态度等,这会使得孩子更加友好、尊重别人,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文明的谈吐和行为是孩子具有良好修养的表现,讲文明礼貌能促进孩子和别人之间的团结友爱,是连接孩子与他人之间情感的道德桥梁。
培养孩子这一社会公德意识,需要父母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入手,不要让孩子出言不逊、恶语伤人,失礼不道歉,无理凶三分,更不能骑车撞倒人后扬长而去,乘车争先恐后,在公共汽车上见老人或抱小孩的妇女不让座等,防微杜渐,是防止孩子出现不文明行为的最佳方法。
3.培养孩子从小就知道遵纪守法
绝大部分父母希望在孩子心目中树立绝对权威,首先要求的是让孩子听话,并按设定的目标发展。当孩子一天一天长大,父母发现孩子许多方面并不向着他们的要求去发展,就用命令或强制的手段去让孩子服从。如果这些方法还不奏效,父母只得宽容态度,任其自然。对孩子守纪、守信、守法教育从小抓起。有些家长总是不自觉地庇护自己的孩子,认为孩子小不懂事,骂人、打人、偷东西、毁坏公物、随地大小便、扔垃圾、墙壁上乱画乱抹、霸道、自私等都不要紧,孩子大了自然会懂事。但是当这些恶习日积月累,当孩子长大时,不但给家庭带来痛苦,也给社会带来灾难。
4.从小培养孩子服务社会的责任心
未来社会,已经把是否能为社会服务作为判定人才的一大标准。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将会在他生活和工作的各种领域内面临同样的命运——不被接纳重用,从而让自己陷入任何集体都不喜欢的“怪圈”之中。
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孩子的大部分生活不是在学校就是在家庭,家庭因此成为培养孩子责任心主要阵地之一。当孩子的责任心得到培养时,他们就会主动地帮助他人克服困难;主动地参与集体活动、公益事业,逐步地懂得服务社会是每个社会成员的责任。
要让孩子有责任心,父母就不能一味的宠爱他,他也需要经历一些生活的历练。首先,孩子的事,要尽量让孩子自己做,家长不要处处为孩子代劳,事事替孩子包办。这样并不是真正的爱护孩子,其后果是剥夺了孩子的锻炼机会,使孩子缺乏独立生活能力,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其次,要有意地让孩子参与劳动,让他们体味劳动的果实。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仅能使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而且有助于培养孩子对家庭,对自己的责任心,劳动还能培养独立精神、锻炼顽强的意志,提高心理素质,使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吃苦耐劳的好品质。
一个眼里有国家和社会的孩子不会是一个自私、狭隘的人,这样的孩子才不会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会立志对国家和社会作贡献,长大后才会有出息!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