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刘安是西汉沛县人,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承袭父亲刘长的爵位受封为淮南王。刘安擅长写文章辞赋,颇受汉武帝的器重,但后来因为谋反叛变,事发后畏罪自杀而死。
《淮南子》一书由刘安与其门客和方士合著而成,分为内篇、外篇两部分,现今所存二十一篇,大都是原内篇所遗,外篇已经失传。全书内容庞杂,它糅合了道、阴阳、墨、法与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宗旨倾向道家。《汉书·艺文志》将它归为杂家。古文“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便是出自《淮南子·说山训》中,原文为:
尝一脔肉,知一镌之味;悬羽与炭,而知燥湿之气;以小明大。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以近论远。
意思是说,吃一块肉,就知道整个锅中的味道,借助羽毛和木炭,就可以知道空气的湿度。这是通过小的事物来了解大的事物。
看见落叶,就知道秋天快要来到了,看到甁中的水结冰,就知道天气的寒冷,这是通过近的事物,来感知远的事物。
除了落叶之外,秋雨也是传达秋讯的最佳使者。所谓“一雨成秋”,就是在暑气未消的初秋时节,忽然下一阵雨,而开启了凉爽秋天的序幕。在郁达夫《故都的秋》一文中,便曾提及“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而有“一层秋雨一层凉”的感触。其实,传统谚语的说法是“一阵秋雨一阵寒,十阵秋雨穿上棉”,只不过北方人常将“阵”念成“层”,却也别具韵味。
如果说秋雨是凉意的代名词,那么秋风可说是萧瑟和愁肠的印象画。深秋时仍身处战场的毛泽东写下《釆桑子·重阳》词,其中“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描写秋风强劲、秋霜万里的景致。清朝末年,鉴湖女侠秋瑾起义失败被捕,不愿出卖同党,从容就义前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字,壮烈成仁。
相较于秋风秋雨,秋水则显得柔美许多。事实上,由于秋水平静如镜,澄澈见底,因此还常借来形容眼睛,尤其是女子明亮美丽的眼睛、根据《中国历代名女传》(作者佚名)的描述,当年人称“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的唐伯虎,就是为了秋香“那端庄俏丽的脸蛋,蕴含着盈盈秋水的大眼睛”,而为之着迷不已。
秋天给予人的感受,可说非常多样:秋阳似酒般暖和醉人,秋雨连绵却使人愁;“春生秋杀”使秋天充满肃杀凋零的氛围;但是“春耕秋收”却又是一个丰收圆满的时节。如何看待秋的面貌,端看各人心境而定。
然而,现代人的生活匆忙仓促,对于自然万物的变换移转,往往视而不见。当代作家林清玄在《如意菩提·秋天的心》中,引用贾岛《忆江上吴处士》诗句“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并写下了这样一段感慨:
现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说是‘落叶满天不知秋,世人只会数甲子’。对现代人而言,时间观念只剩下日历,有时日历犹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钟表了……城市不是没有秋天……若能感知天下,能与落叶飞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谦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热闹的城市,秋天也不会远去,如果眼里只有手表、金钱、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叶击中,也见不到秋天的美。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