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稍不留心或许就要被挤出时代的快车。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好的学习方法至关重要。其实,学习不是常人眼里的抱着大部头啃,也不必学得痛苦,关键是“会学”——把复杂的学容易,把困难的学简单。
学习是成功的重要因素。时代在不断进步,我们不想被时代淘汰,就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给自己充电加油,让自己的知识与观念跟得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地去更新知识。正像李大钊说的,知识是引导人生到光明与真实境界的灯烛。
CNN电视台名嘴——赖瑞金曾经邀请43位全美国最精英的人士,来一起探讨如何迎接新世纪,并请他们提一些建议。结果他发现这些精英人物提出最多次的字眼就是“改变”和“学习”。
这些建议促使赖瑞金走进国会图书馆,找出一些久远的报纸,看看100年前的建言与今日的差别在哪儿。结果他果真查找到了同样的字眼。
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马克思就是一个非常勤学的人。马克思还是个中学生时,就非常喜爱读书。在柏林大学时,他读书达到了疯狂的地步,可以整日闭门不出,在学生宿舍里废寝忘食地从早到晚地读书。
无论在巴黎、曼彻斯特、伦敦……马克思总是见图书馆就钻。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图书阅览室里,至今保留着一个当年马克思每天去看书的“专座”。在专座的地毯上,留有明显的两行脚印。原来,马克思在伦敦居住时,每天像上班一样,从上午9点直到晚上7点,准时到图书馆阅览室去读书,研究大量文献和珍贵资料。由于他每次去读书总是坐在固定的座位上,时间久了,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就把这个座位作为马克思的专座。如果哪一天这个位子空着,准是马克思病了或是发生什么意外的事了。日子久了,在他读书的座位下面的地毯上,被他摩擦出两条长长的足印,成为马克思当年在此刻苦研究学问的历史见证。
思路突破
学习一定有方法
知识永远不会够用的,只有不断地补充、不断地吸收,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学习不只限定在学校里头。很多人以为大学毕业了,就可以不用学习了,其实不然。大学毕业只是告别了学校,但不应告别学习。学习做人、学习做事、学习说话、学习经验、学习成功,乃至很细小的一个生活技巧。进入社会,学习才刚刚开始。
爱上学习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次调查显示,在人均拥有图书和出版社的比例上,以色列超过了世界上任何国家,为世界之最。除教科书和再版书外,以色列年出版图书高达2000种。而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就要读一本书。这个读书速度在全世界也是数一数二的。还有,以色列全国共有1000多所公共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平均不到4000人就有一所公共图书馆。这在其他国家简直是不可想象的。以色列办出的借书证有100余万张,相当于以色列全国450万人的1/4。
犹太人的智慧不是凭空获得的。犹太民族是一个“书的民族”。如果你到过耶路撒冷、特拉维夫或其他以色列的城市,你会发现城市中最多的公共建筑是咖啡馆和大大小小的书店。大多数以色列人往往从一张报纸、一杯咖啡开始自己充实的一天。而许多年轻人则常愿在幽静的书店待上整整一天,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最好的精神享受。以色列每年都要在耶路撒冷举办国际图书博览会。博览会期间,来自国内外的参观采购者难以计数。而在每年春季举办的“希伯来图书周”则是以色列人自己的图书节。很多犹太人早早就准备好了买书的钱,然后像期盼一次宏大的盛会一样等待图书节的到来。以色列只有5%的文盲率,450万以色列人中有1/3是学生,14岁以上的公民平均受教育程度为11.4年。差不多每4500人中就有一名教授或副教授。还有,犹太人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比例奇高。所有这一切成就,只能出现在一个勤奋好学、视阅读和学习为生命的民族。犹太人还特别重视学校的建设。在他们看来,学校就像一口保持犹太民族生命之水的活井。《塔木德》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学校在,犹太民族就在。
看完上面的数据,可见犹太人对学习的重视。这种重视不是出自某个人,而是整个民族。这样的民族能不强大吗?
我们在学习犹太人的致富之道时,更多的是应该学习犹太人的习惯和精神,比如犹太人对待学习的态度,这才是最关键的。
找到最高效的学习方法
想做一个“好学生”,只埋头苦练还不够,一定要寻找最有效、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什么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但是其中也必有共通之处。有效的学习方法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要有效率地读书。要抛弃陈旧的观念,运用重点式阅读,抛弃“书本只要精读一册”的观念。只要阅读自己所需信息的那几页,阅读本书的目的即已算达到了;读书先看目录,这样就很容易理解书的内容;重要的地方多读几遍;弄懂一本书的“关键字”,这有助于你迅速地理解内容;遇到难解的文章时,不妨给“然后”“因为”等连接词加上记号及编号;书内附上书签的话,就能够有效率地读书;画线可利用四色笔标示重要程度等等。总而言之,站在效率优先的立场来说,能够把握文章的总体意思才是最重要的。通过这种方式,一本厚厚的书会被你“读薄”。
第二,限制性学习,即限制学习的时间。因为连续长时间地学习很容易使人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要学的东西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不久你就会发现,以前一小时学不完的内容,现在40分钟就完成了。
第三,专心、投入地学习。一心不可二用,不要在学习的同时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
第四,不要整个晚上都看同样的内容。实践证明,这样做非但容易疲劳,而且效果也很差。
第五,不断地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相信自己的潜力是巨大的。学习的过程,应当是用脑思考的过程。无论是用眼睛看,用口读,或者用手抄写,都是作为用脑的辅助手段,真正的关键还在于用脑子去想。如果能做到集中精力,发挥脑的潜力,一定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第六,保证充足的睡眠。晚上尽量不要熬夜,定时就寝。充足的睡眠、饱满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前提。
第七,注意整理,注意总结。
当然在实际学习的过程中,可能需要因个人的情况而对学习方法做一些调整。毕竟,任何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最主要的是要适合自己。
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就高,学得轻松,思维也变得灵活流畅,能够很好地驾驭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把学习进行到底
如今,在互联网时代,各门知识更新得很快,不学习就会落伍。所以,我们应该有危机意识和进步意识,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电,让自己变得更加有深度、有厚度,永不会在竞争中落于下风。
小吴跳槽到一家著名外资企业,刚开始还以为自己的英语水平不错,平时看些文章或资料都没有太大的问题。后来正式上班才发现置身于一群洋话连篇的老外中,自己根本就像个哑巴。小吴的外语口语能力一般,也影响了他在公司的发展。因此,小吴急切地希望提高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他火速报了一个口语培训班,自己买了口语书和磁带,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学习英语口语。一两个月后,效果慢慢出来了,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由于工作量的加大,每天回到家他已经筋疲力尽,练习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口语班也因为经常加班,还要出差,最后中途放弃了。用进废退,小吴的口语水平慢慢又回到了最初。小吴很苦恼,他的朋友得知他的情况后对他说:“其实学好口语并不难,重要的在于有一个交流的环境,每天只要有高手指导,你练半小时左右就可以了。”小吴想,到哪里去找这么个环境呢?一天他偶然了解到一个通过电话的形式学习口语的培训班,自己可以选择方便的时间学习,几分钟或几小时均可,无时间限制。既有课程顾问整体指导,又有口语教练随机一对一陪练。于是小吴就交了费报了名。
第一次参加电话学习,小吴刚打了个招呼,便不知如何继续了。他自卑地对老师说自己口语不好,词汇量也不够,语法也有问题。老师说:“没关系,现在最重要的是克服英语交流的恐惧感。”然后老师要求小吴和她练习问候,一个总共10多句话的小场景,中间有不懂的就用中文交流。持续10多分钟后,老师说可以了,让小吴过一会儿或者第二天再打电话。并说,只有当小吴不借助任何书面的东西,真正能和老师熟练使用“问候”交流后,才可以进入下一个话题;话题可以是口语书中的任何一课,但必须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效果才会更好。看似简单的“问候”,小吴打了四五个电话才能熟练运用。两个星期练了3个主题,最重要的是英语交流的恐惧感渐渐消失了。坚持了3个月,练习了许多小话题,小吴发现自己的开口能力和语感大有长进,其间也能和老师做一些自由交流了。最重要的是,小吴有点喜欢和别人用英语交流了。接下来的几个月,主要是以自由交流为主。从日常生活到工作学习,从新闻事件到发表观点,表达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其间小吴和各种不同身份的老师交流,开阔了视野,结交了朋友,收获不仅仅是英语口语。开始还习惯性地想和熟悉的老师交流,后来也接受这种老师不固定的形式,甚至还有一种渴望同陌生人交流的想法。最后几个月,老师和小吴做了大量的模拟练习,或扮演小吴的上司让小吴汇报工作,或扮演小吴的同事交流工作,或扮演新进员工让小吴介绍工作,或扮演小吴的客户让小吴介绍产品等等。一年下来,小吴的口语水平已经能应付在外企的工作了。
小吴的故事不仅说明人的进步离不开不断的学习、重复的学习,也说明学习最关键的是要找到适当的方法。这样学习起来简单轻松,效果好,学习的劲头也足。如果你正处在事业低谷期,是不是也该考虑为自己充充电加加油了?如果你正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迷茫,是不是也该考虑一下学习方法的问题了?
点亮思维
想学习一定有方法,不想学习一定有借口。知识经济时代,任何藐视知识抛弃知识的人,都有可能被时代所抛弃。为了不被抛弃,你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