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希望赢得别人的爱和尊重,就需要用一颗包容、坦然的心去对待别人。其实,人的生存之道更多地在于适应,而不是改变。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学着适应他人,适应社会,让包容、坦然将自己心中的阴霾驱散,使自己能够享受生活的快乐。
人是社会人,在社会上生活,人与人之间出现些是是非非、磕磕碰碰是在所难免的。这些问题都是每个人必须要去面对的,回避躲闪、苦恼哀怨对解决问题都无济于事。无论是在家庭关系中,还是在社会关系中,你做出的贡献越大,你所承担的义务就越大,你遇到的困境和麻烦就会越多,解决问题的难度也就会越大。
在现实生活中,物价上涨、住房拥挤、人际关系紧张等一系列矛盾和困难,让人们越来越感觉被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时,你若选择诅咒、谩骂以及生闷气,不仅不能减轻压力,反而会给疲惫的身体增加新的负担。因此,与其抱怨生活,倒不如冷静观察,用乐观的态度去体会生活中的苦、辣、酸、甜。
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的,也会有很多事情是我们看不惯、理解不了的,甚至我们还会对一些事情感到失望、绝望。然而,自身的能力有限,愤世嫉俗的态度不会改变事情发展的轨迹,更不会使关系缓和,进而解决阻碍自己走向成功、幸福的问题。
对于那些你无法改变的事情,就要学着去接受,去适应它的发展,并在适应的过程中去发现并掌握改造的契机。改变自己所能改变的,适应自己所不能改变的,你就可以让自己的人生旅程更加顺畅。蚌就正是因为适应了入侵其身体的沙子,才制造了珍贵的珍珠。所以说,与其苦思怎样去排除那些挥之不去的东西,不如想想怎样去接纳、调和。既然你无法改变世界,那么就应该学着适应世界。
珍妮家世代以采珠为生,在她即将离开英国时,她的母亲给了她一颗珍珠,并郑重地对她说:“最初,女工将沙子放进蚌的壳内时,蚌感觉很不舒服,但是它又无法将沙子吐出去,于是蚌面临着两个不同的选择:一个是,不停地抱怨,使自己的日子更不好过;另一个是,想办法接纳这粒沙子,使它跟自己和平共处。
“最终,蚌选择了第二种方式,它开始用自己的一部分养分去包裹沙子。当沙子裹上蚌的外衣后,蚌便把它看成是自己的一部分,而不再当它是异物了。
“同时,那粒沙子不断磨着蚌的肉体,使得蚌在痛苦中挣扎。终于有一天,那粒粗糙的沙子竟然变成了一颗晶莹圆润的珍珠。因此,包容苦难,适应逆境,会使一只伤痛的蚌能制造出一颗美丽的珍珠。”
珍妮母亲的话很有道理,生命中有苦难并不可怕,只要有勇气接受苦难,适应逆境,那么苦难最终也可以转变为幸福的点缀。并不是每一只蚌的身体里都含着珍珠,珍珠之所以弥足珍贵,是因为它是蚌用自己的血肉耐心打磨的一粒沙。柔弱的蚌包容、适应、改变着那粒沙子,使它最后成为自己身体里最美好的一部分。
生活中,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粒沙子,日夜折磨着人们疲惫的生命。有的人始终不愿意接受生命中这粒小沙子,总是以一种消极、抗拒的姿态来对抗,这是最傻的做法。
智慧的人会像蚌一样接受生命中的那粒小沙子,并在适应它的同时努力改变、完善它。
纵观历史,关于适应和改变的故事数不胜数。成功的人大都是懂得适应的人。他们就像是历史海洋中一个个含着珍珠的蚌,虽然曾经痛过,但却因为懂得适应和改变之间的关系,最终成就了自己。一个懂得接受和适应生命中不完美部分的人,他不仅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并且也很容易获得成功。
唐朝贞观年间,高僧寒山曾对拾得禅师说:“世间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又如何处之?”拾得禅师回答:“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再过几年,你再看他。”别人的毁谤、侮辱、嘲笑确实会令我们感到气愤,如果我们针锋相对,那则是很不理性的行为。最明智的做法就是,不要试图改变他们,而要像拾得禅师说的那样,遇事要退一步,让三分,然后试着适应他们。
盖里•史宾斯曾说过:“如果你想赢得爱与尊重,就要用宽容的心对待别人。彼此之间是适应而不是改变。”
不够友好或许是因为不够了解,防御是因为害怕冲突,不信任是因为缺少安全感,狭隘是因为过去的伤害和移情,斤斤计较是因为还不够富有,竞争是因为拥有共同的资源,挫败是因为要经受考验和练习,不平衡是因为还有许多未满足的期待……
总之,人生得失不过是过眼云烟,有些失去如果无法改变,那就试着接受吧,你会发现只要自己适应了失意的事实,就会迎来美好的未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