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一个“失而复得,得而复失”的循环过程,失去的并不代表以后就不会重新得到,得到的也不意味着能终生拥有。要想拥有幸福,我们不仅要坦然面对生活中的不幸,还要能够看轻生活中的得失。有句俗话说得好,“失去的当礼物,眼前的叫幸福。”不哀叹那些失去的东西,珍惜当下的美好,这才是幸福的真谛。
有时候,生活中的不幸也并非是一件坏事,把“失去的”当做神赐给我们的礼物,它会成为一种促使我们采取行动的压力,一种激励我们提高素质的动力,我们的头脑会因此而变得敏锐,我们的内心也会因此而学会珍惜。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对日作战胜利纪念日之后两天,玛丽•布朗太太回到她位于渥太华的家,站在空寂的房间里发愣。几年前,她丈夫死于车祸,接着,与她相伴的母亲也去世了。
布朗太太这样描述自己当时的状况:“钟声与哨笛宣布和平的到来,我唯一的儿子唐纳却死了。我的丈夫和母亲在那之前就死了,整个家只剩我一个人。离开孩子的葬礼回到家中,那种无名的空寂感,我永远难忘。没有哪儿会比我的家更空寂了,悲伤和恐惧让我窒息。除了要学会一个人生活外,还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而其中最大的恐惧则是怕自己因伤心而发疯。”
一连几个星期,布朗太太沉浸在悲伤、恐惧、孤独之中,痛苦和惶惑使她茫然,她不肯接受现实。她说:“我相信,时间会帮我平复创伤,但是时间过得太慢了,我必须找点事来打发时间,于是我就去工作。
“时间慢慢地过去了,我发现自己能重新对生活、同事、朋友产生兴趣。我渐渐明白不幸的事已经悄然走远,未来的一切正在变好。我曾经是多么的愚蠢,怨苍天待我不公平,不肯接受现实。但是,时间改变了我。这一天来得很缓慢,不是几天也不是几星期,它是渐进的。然而,最重要的是,我终于学会了面对现实。现在,当我回首往事时,就觉得自己像一艘轮船在历经风雨后终于航行在平静的海面上。”
有些失去,诚如布朗太太所亲历,大到不是常人所能承受的地步,可是逝者已矣,生者的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的。无论这种失去让我们多么悲痛,我们也还是要接受。当布朗太太选择接受亲人离去的事实时,她就已经做好了准备,让时间来治愈自己的伤痛。
同样,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失败、挫折及不幸,我们的生活被分割得七零八落,也只有时间才能将它缝合。所以,当我们陷入悲伤的情绪中无法摆脱时,必须给自己时间。悲剧刚刚降临时,世界仿佛也停滞不前了,而我们的悲痛却要一直持续下去。然而,生活还在继续,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选择回忆那些快乐的往事,只有这样幸福才能取代悲痛,从而进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来。
无论经历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我们都应该从内心里停止悲哀和怨恨,接受无法逃避的现实,等待时间帮我们摆脱不幸。既然失去的已经无法挽回,那么不妨将这些不幸当做生活给我们的考验和礼物,也正因为有了这些磨难,才让我们更珍惜眼前的幸福。
此外,减轻不幸所造成的影响,为自己赢得幸福最保险的途径之一,就是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升华。
威斯康新州的一个女人,对社区居民来说,她是一个激励人心的人物,因为她超越了个人的悲伤,能够带给那些有同样烦恼的人以安慰。
她25岁的儿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阵亡。她虽然非常哀痛,却不要别人怜悯。正如她所说的那样,“我了解那些从不知什么叫真正幸福的母亲,有些人的子女得了痉挛性麻痹,有些人的子女精神或身体残缺无法为国效力,还有些人渴望养育子女却无法生育。我有过一个好儿子,跟我度过了快乐的23年,我的余生中拥有了23年的美好回忆。因此,我必须顺从上帝的意愿,尽我所能帮助那些有儿子在服军役的母亲。”
结果,她做到了。她毫不厌倦地带给有儿子在军中服役的人和正在军中服役的人以安慰。她学会将心思和精力投入帮助他人之中,让自己没有剩余的精力再去苦思自己的烦恼和不幸。慢慢地,悲伤离她远去,幸福回到了她身边,而她身边的人也被她的这种精神所感染,变得快乐起来。
卢森堡说过,“不管遇到怎样的事情,都请愉快地接受吧!这就是人生。我们要接受人生,勇敢地、大胆地,而且永远微笑着。”人生的旅程中,不光有着幸福与光明,也有着悲伤与黑暗。烦恼不会因为我们的拒绝面对而放过我们,它是人生的一部分,而我们的成熟与否跟对待烦恼、不幸的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总之,不要过于在意生活中的得失,只有接受生活中的不幸和失去,才有机会改变现状,也才能够得到幸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