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选择: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广袤的鲁西平原上,流淌着一条历经千年风雨的河流——京杭大运河,她就像位慈爱的母亲,从古至今,哺育着两岸地区无数儿女成长,这其中就有一位新中国的“时代先锋”“领导干部的楷模”。

1944年的一天,山东聊城五里墩村迎来了一个婴儿的降生。他,是村民孔庆会的第三个儿子,父亲按辈分为他起了个名字——繁森。

1952年夏天,8岁的孔繁森背着书包走进了村里简陋的初级小学。1958年,孔繁森考入堂邑镇农中。1959年,还没有读完农中的他又顺利考上了聊城地区技工学校电工专业。1961年夏天,17岁的孔繁森由于在学校表现突出,被推荐到济南参军。在部队里,他连续多年被评为“五好战士”。1966年,孔繁森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69年从部队复员后,孔繁森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党和国家为了进一步加快西藏经济的发展,决定从全国各地选派一批有干劲、有能力的干部支援西藏。当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从此,他的名字就与西藏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初上雪域高原

1979年7月,孔繁森踏上了雪域高原,开始了他在西藏的工作历程。根据组织的安排,他到岗巴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尽管此前已经知道当地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但初到岗巴的孔繁森还是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光秃秃的山梁上只有几座生了锈的铁皮房,放眼望去,远远的只有一棵树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岗巴县的困难程度确实超出了孔繁森的想象。当听了县里同事们的情况介绍之后,孔繁森顿时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责任,但他心中从未想过退缩,而是想到了一个词:浴血奋战。

转眼间,三个年头过去了。3年来,为了改变当地经济发展滞后的状况,改善当地百姓的生活条件,孔繁森不辞辛苦地跑遍了全县的乡村和牧区,岗巴处处都印刻下他的足迹。1981年,孔繁森援藏期已满,就要被调回到山东工作了。在孔繁森离开岗巴县的那一天,县委门口挤满了人,他们把孔繁森围在中央,争先恐后地和他握手、拥抱、话别。一些藏族同胞一边给孔繁森献哈达,一边说道:“孔书记,你以后有空儿要记得常回来看我们呀!”孔繁森回答说:“好,我一定还会再回来的。”话音刚落,孔繁森的眼泪就禁不住地流了下来……汽车已经驶出很远了,猛然间,孔繁森的心开始空荡起来,好像失去了什么。这时他才明白,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岗巴的土地和人民。

二次进藏

时光荏苒。1988年年底,孔繁森再一次面临着人生的一个重大选择。一天,山东省委组织部紧急召回正在北京因公出差的孔繁森。孔繁森急匆匆地赶回济南。“繁森同志,经省委研究,希望你再次赴藏,担任此次山东赴藏干部的领队,执行支援西藏的任务。”组织部的同志告诉他,“这次赴藏干部的领队,要求政治上成熟,有在西藏工作的经验,并能够胜任副厅级工作,组织上认为你是最佳人选。”“谢谢组织的信任,我是党员干部,坚决服从组织的决定。”孔繁森坚定地做出了回答。回答是简洁明了的,但这话语的分量有多重,只有孔繁森自己最清楚:老母亲年事已高,生活起居都需要人照顾;自己的3个孩子年龄尚小,也需要人照看,妻子又体弱多病。但是,在孔繁森的心中,个人困难再大也是小事,只有党和人民的事才是大事。

孔繁森第二次赴藏,担任的是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民政工作。任职期间,孔繁森尽心尽力,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奔波操劳。到任仅仅4个月的时间,孔繁森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办和村办小学,几年下来,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孔繁森十分关注当地的老年人工作,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就走访过48个。有一次,孔繁森见一位老人的双脚冻得像面包似的,他就用自己的体温为老人暖脚,还把妻子刚从山东给他寄来的新棉鞋给老人送去。自那之后,老人每次听说孔繁森要来,都早早地穿好那双新棉鞋在门口等着孔繁森,就像老父亲在门口等待儿子回家一样。孔繁森担任拉萨市副市长期间,还解决了尼木县用水的大难题。当时,尼木县的群众由于饮用水达不到卫生标准,许多人患上了大骨节病。为了结束尼木县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孔繁森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考察、采集水样,千方百计地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

孔繁森以前在部队接受过医护知识培训,也算半个医生,所以在第二次进藏时,考虑到西藏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差的实际情况,特意自备了一个小药箱。每次下乡时,他都要带上自己的小药箱,义务给农牧民看病,药用完了,他就自己花钱买药补充。有一次,一位70多岁的藏族老人肺病发作,随时都有生命危险。这时孔繁森正好碰上,他立即拎着小药箱赶去救治。当时老人口中的浓痰堵住了咽喉,生命危在旦夕,可是现场没有专门的医疗器械可用。孔繁森临危不乱,将听诊器的胶管伸进老人的嘴里,然后自己用嘴对着胶管一口一口将痰吸了出来……这一救死扶伤的义举,就算是亲人恐怕也难以做到,但孔繁森没有丝毫犹豫地去做了。

丹心忠魂

1992年年底的一天,在孔繁森第二次援藏即将期满的时候,第三次重大的抉择又摆在了他的面前。西藏自治区党委主要领导同志打了个电话把孔繁森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孔繁森到了之后,这位领导一直询问他的身体和家庭情况,迟迟不切入正题。最后实在憋不住了,这位领导才用试探性的口气说:“原阿里地委书记身体不好,需调回拉萨,组织打算派你去接任,你如果有什么困难或要求,尽管说出来。”在刚刚听到这一番话时,孔繁森一时有些发蒙。两次援藏,他把自己的黄金年华和满腔热情都奉献给了西藏高原。他深爱着这片土地和人民,但他何尝不惦念家中年迈的老母亲、体弱多病的妻子和3个未成年的孩子?一边是西藏人民,一边是家人,到底该如何抉择?来不及更多的思考,凭着党性和崇高的觉悟,孔繁森平静地回答道:“行,我去!”

无垠戈壁绿一层,

历尽沧桑骨殷红。

只因根生大漠下,

敢笑翠柏与青松。

这首《咏红柳》是孔繁森在去阿里赴任的路上写下的。它赞美了在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中红柳顽强生存的不屈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孔繁森无私奉献西藏这片雪域高原的信心和决心。

阿里,一个神秘的地方,一个被人们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地方,那里山高路险、气候恶劣、人迹罕至。1993年4月,孔繁森踏上了赴阿里的漫漫长路……

孔繁森任阿里地委书记的第二个藏历新年,一场罕见的暴风雪吹走了当地节日的喜庆。寒风呼啸,大雪铺天盖地,一夜之间,整个阿里就被白茫茫的积雪覆盖了。接连几天,无数个告急的电话像是一把把重锤,敲击着孔繁森的心脏。

改则县告急:积雪50厘米,最厚的地方已达80厘米,大雪掩盖了草场,暴风扫光了山脊上的草根,牲口没吃的,因冻饿而死的羊、牛、马已达69525只(头、匹)。

措勤县告急:全县已有十几个区、乡被暴风雪吞没,牲口已死亡61677只(头、匹)。

革吉县告急:大雪仍在下着,饥饿的牛羊成批死亡,存栏量天天都在下降。

其他几个县、区也在告急。

牧民们已陆续开始断粮、断炊,因冻饿病倒的人日渐增多。

…………

接连不断的告急电话,并没有让孔繁森惊慌失措。他沉着应对,经过情况了解,周密思考,立即主持召开紧急会议,部署抗灾救灾的工作。会议决定派出三个工作小组分别奔赴各县进行救灾工作。孔繁森带领其中的一组去了最困难的革吉县与改则县。在受灾点,孔繁森连续工作了16个昼夜,这使他本来就带病的身体更加虚弱。由于连续在风雪中奔波了十几天,孔繁森在2月26日那一夜头疼得厉害,胸腔发闷,呕吐不止,意识模糊……他感到自己似乎正走在死亡的边缘。于是,他忍着疼痛,拖着虚弱的身子,坐在冰冷的凳子上,打开手电筒和笔记本,吃力地给同行的一名同志写下了留言。

小梁:

不知为什么,我头疼得怎么也睡不着觉。人有旦夕祸福,天有不测风云,我有一事相托。万一我今天发生了不幸,第一,你不要难过;第二,向领导讲,这个不幸的消息不能让我母亲、妻子和孩子知道;第三,你要每月以我的名义给我家写一封报平安的信;第四,我在哪里发生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丧事从简!

第二天早上,初升的希望之光透过破旧的窗户照在孔繁森的脸上时,他微微地睁开了眼睛,昏迷一夜的他竟然奇迹般地活了过来。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战,孔繁森带领阿里人民战胜了特大雪灾。

在雪灾中,孔繁森靠着自己的意志战胜了死神,但万恶的死神最终还是把我们的孔书记带到远方去了。为了发展阿里的经济,孔繁森准备在边贸和旅游方面下功夫。1994年,他带领相关人员到新疆进行边境贸易考察,11月29日,在完成考察任务返回阿里的途中不幸遭遇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孔繁森去世时,身上仅有8块6毛钱。人们在整理他的遗物时,除了那8块6毛钱之外,还有一部旧收音机和写着关于阿里发展的12条建议的4页纸。建议是他去世前四天写的,既包括了破解阿里能源交通瓶颈的对策,也涵盖财政民生教育等群众所关切的问题。8块6毛钱、旧收音机、关于阿里发展问题的建议——这便是孔繁森的全部遗产。

孔繁森的去世,让天地动容,让百姓悲痛。在遗体告别仪式上,悬挂着一副挽联,高度地概括了孔繁森的一生,也道出了当地人民对他的深切怀念。

上联: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

下联: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重大的选择,每一次选择都代表着不同的人生道路。孔繁森的一生也面临许多选择。面对国家,他选择忠诚;面对人民,他选择奉献;面对亲人,他选择惦念;面对人生,他选择无悔……孔繁森的选择是伟大的,他的选择从来都不是为自己;孔繁森的爱是伟大的,他的爱超出了母子之爱、夫妻之爱、父子之爱,更加博大而崇高。

孔繁森啊孔繁森

你是一团不熄的火呀

光焰照后人

老百姓在赞美你——孔繁森

你有一颗赤诚的报国心

汗水洒齐鲁哇

雪域立功勋

甘为孺子牛

默默苦耕耘

都说是愚公移山不畏难

怎比你知难而进

勇挑重担的共产党人!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