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胆肝相照毛泽东 推心置腹黄炎培
——毛泽东与黄炎培的友谊和诗谊
黄炎培:1878—1965年,字任之,江苏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清末举人,同盟会会员。1917年赴美考察,回国后在上海创立中华职业教育社。抗战期间曾任国民参政员。1940年底参与发起筹组中国民主建国会。1945年访问延安,着有《延安归来》。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主任委员。
1.旧上海旧事重提 新延安新友初识
1945年7月1日,黄炎培和冷遹、章伯钧、左舜生、傅斯年、楮辅成六位国民参政员,应中共中央、毛泽东的邀请,飞赴延安访问。
中共中央领导人以非常热烈的场面,隆重地接待了他们。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林祖涵、吴玉章、邓颖超、秦邦宪、张闻天、刘伯承、陆定一、林彪、徐特立、李富春、杨尚昆、谢觉哉等三十来人都到机场迎接。当毛泽东和黄炎培握手的时候,毛泽东说:“我们二十多年不见了!”黄炎培愕然地说:“我们这是第一次见面哪!”毛泽东笑着说:“1920年5月某日在上海,江苏省教育会欢迎杜威博士,你主持会议,在演说中说中国100个中学毕业生,升学的只有多少多少,失业的倒有多少多少。那一大群听众之中有一个毛泽东。”黄炎培听后盛赞毛泽东好记性。他回到重庆,每次谈到延安之行,都津津乐道地说到这个有趣的细节,十分自得地说:“想不到在大群听众之中,竟有这样一位盖世的英雄豪杰!”
初到延安,黄炎培感觉看到的每一件事都非常新鲜。晚上,临窗而卧,面对天上皎洁的月光,想想白天经历的事情,心潮涌动,不能自已,乃赋诗一首:
飞下延安城外山,万家陶穴日云间。
相忘鸡犬闻声里,小试旌旗变色还。
自昔边功成后乐,即今铃语诉时艰。
鄜州月色巴山雨,奈此苍生空泪潸。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感时、叙事,抒发内心的感慨,诗人借范仲淹的故事,将自己初到延安的感受表达出来。
2.茅台酒茅台画茅台诗 延安人延安事延安情
第二天下午,他们一行六人,如约到杨家岭访问毛泽东主席。
杨家岭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这里离延水较远,风光秀丽。远远望去,高高矮矮的山坡上一排排窑洞,在错落有致的山坡中间,一座规模宏伟的会堂靠山而立。毛泽东的会客室就在这座会堂后身的上层。会客室方方正正,和煦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倾泻在地面上,令人感到一丝丝的温暖。但见中央摆放了一张长形的条桌,四面二十多把椅子围在条桌的周围,四壁上张挂着几幅画。画中有一幅是沈钧儒次子沈叔羊的画作,画面上是一把酒壶,上写“茅台”二字,壶边随便地放了几只酒杯,画上有黄炎培亲手题写的一首七绝:
喧传有客过茅台,酿酒池中洗脚来。
是假是真我不管,天寒且饮两三杯。
原来这里面有一个故事: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时候,曾经路过茅台镇,国民党造谣说红军在茅台镇时,纵容官兵在茅台酒厂的酿酒池中洗脚。黄炎培不信国民党的谣言,特写一首七绝《茅台》,耻笑国民党。今天在这里看到自己的诗句,格外觉得亲切,大家的话题自然就围绕这幅画展开了。黄炎培说,这画是1943年国民党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叔羊为他父亲“画以娱之”。在请黄题词时,黄想起了国民党报上登载的传闻,就题写了这样一首诗。料不到,这幅画竟挂在中共领袖的客厅里,一股知遇之感形成的暖流立刻涌遍了他的全身。在随后的交谈中,黄炎培完全敞开了自己的心扉,和共产党成了真心的朋友,甚至影响了他后半生人生道路的选择。
会谈结束之后,毛泽东宴请黄炎培一行,周恩来、陈毅作陪。席上拿来了延安少见的茅台酒,宾主谈笑风生,洋溢在一种团结和快乐的气氛之中。陈毅一时兴起,提议联句助兴,大家赞同。毛泽东起首句:
延安重逢喝茅台,
周恩来接句:
为有佳宾陕北来。
黄炎培念了自己过去诗中的一句:
是真是假我不管,
陈毅接着也念了黄炎培过去诗中的一句:
天寒且饮两三杯。
这首诗在延安广为人知。因此,毛泽东听了黄、陈的联句后,连说:“不算!不算!从头再来。”他又起首句:
赤水河畔清泉水,
周恩来续句:
琼浆玉液酒之最。
黄炎培接着吟诵:
天涯此时共举杯,
陈毅结尾:
惟有茅台喜相随。
吟罢,大家相视,抚掌大笑,一时在延安传为佳话。从此毛泽东和黄炎培成为知己。
3.八节诗歌颂开国 七绝一首赞八大
1949年10月1日,黄炎培随毛泽东在天安门上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当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时候,黄炎培的心情无比激动,他的万丈豪情和昂扬的诗意随着澎湃的心潮向外涌动,仿佛飞流直下的瀑布,一发而不可收,赋成一首《天安门》长诗,共八节,热情地歌颂了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人民的领袖,并且将此诗呈献给毛泽东。
1949年毛泽东和民主人士在机场
1956年9月,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黄炎培被邀请列席大会,并应邀在主席台上就座,他感到无比的光荣和自豪。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建立起来,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满足人民的经济文化需要。毛泽东还在会上提出中共和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黄炎培听了报告中的这些内容,情不自禁,即席赋七绝四首,题为“东方红遍环瀛”,来祝贺党的八大,其第四首为:
天安国庆逢佳节,万水千山念苦辛。
杖策延安如昨梦,《东方红》已遍环瀛。
本来,黄炎培是一生拒不做官的。早年,北洋政府曾两次任命他为教育总长,他坚辞不受。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他儿子问他:“恁地年过七十而做起官来了?”他说:“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
4.毛泽东赠诗答谢 黄炎培来信求疑
八大召开后,黄炎培的思想境界又有了新的提高。随后在民主建国会举行的一届二中全会上,黄炎培号召工商界和民建以亲密的伙伴关系,帮助、团结、教育民族工商业者,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会后,黄炎培给毛泽东写信,报告了民建的近况。毛泽东立刻回信表彰了民建的进步,说:“你们的会议开得很好,谨致祝贺之忱!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方法,竟在你们党内行通了,并且做得日益健全,真是好消息。……”信末,毛泽东附笔:“去年和今年各填了一首词,录陈审正,以答先生历次赠诗的雅意。”
毛泽东给黄炎培的信手迹
毛泽东书赠黄炎培的两首词,一首是《浪淘沙·北戴河》,一首是《水调歌头·游泳》。
后来,黄炎培就《水调歌头·游泳》中的“极目楚天舒”一句提出了一点疑义,毛泽东于1957年2月11日致信黄炎培:“游长江二小时漂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
一首游戏之作的《茅台》,不过是毛泽东和黄炎培初次相见的一个小小的插曲。在延安,他们一共进行了短短五天时间的访谈。毛泽东和黄炎培只有十个小时促膝相谈的时间,但是短短的十个小时,使黄炎培的世界观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他们相见以诚,一见如故。此后,他们一个在共产党内,一个在民主建国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使两个党的合作日益密切,使毛泽东和黄炎培也成了推心置腹的好友。在他们不断交往的过程中,共同的理想和志向当然是他们交好的根本原因;但是诗词的唱和难道不是他们互相欣赏,使他们日益走近的一个极好的媒介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