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无大小,唯新是图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题无大小,唯新是图

季先生语录:

见解不论大小,唯新是图。论文题目不怕小,就怕不新。我个人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只有这样,学术才能“日日新”,才能有进步。否则满篇陈言,东抄西抄,饾饤拼凑,尽是冷饭。虽洋洋数十甚至数百万言,除了浪费纸张、浪费读者的精力以外,还能有什么效益呢?

一个国家,或是一个民族,若是没有创新思想,没有创新的成就,那几乎等于走在死亡的边缘,岌岌可危。人亦如此,而治学更是如此。若是没有推陈出新,那就好比掉入了漩涡之中,总是在某一个局域或范围中来回旋转,没有进步,更没有突破。诚如美国现代著名企业家艾柯卡说的:“不创新,就死亡。”这句话,充分显现了创新的重要性。

事实证明,人生没有创新,就好比大海没有活水,就好像空气不会流动,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学习中,若是不能创新,就只能走别人走过的路,按照别人的思维去思考,沿用别人的观点去欺世盗名,无法架构自己的观点,更难以推陈出新,无法为文化或是学术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

所以说,我们不仅要勤奋好学,博采众长,取长补短,还得创新。这样,才不会成为死记硬背的书呆子,不会成为别人思想上的附庸,才能悟出自己的东西,才能想别人之所不能想,说别人之所不能说……总而言之,才能编织出自己的一片天。

拿做学生的来说,每个大学生都要写学士论文,每个研究生都要写硕士论文,而每个博士生都要写博士论文……不论是哪种论文,我们都需要借鉴别人的观点,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长。但是,若是只是一味地借鉴、引用,那就只能算是一种统计与归纳了,难以发现新的研究视角,更难以得出新颖的结论。这时候,即便题目再有创意,也不论题目大小,都难以有令人为之一振的成果。

再如,一个学者,若是一生都只能循规蹈矩地做学问,即便博采众长,也难以取长补短,因为他打破不了常规,越不过常规思维的束缚,研究来研究去,反反复复说的可能都是一个同样的结论。纵然题目很大,或是很有研究的价值,但是,不能因创新而赋予篇章独特的内容,也是徒劳的。

又如,一个作家,其创造性思维若是局限于某一种题材,某一种风格,某一种思想,那么,这样的文章或小说,是难以有长远价值的,而对其个人来说,其成就也便被定格在某种固定的刻度上了。对作家来说,这是非常可悲的。无关书名的好坏与大小,只因为没有创新思想,没有突破。

因此,我们要引以为鉴,既要做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也要做一个敢于创新的人。这样才能把因勤奋而积累的学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彰显自己独到的特色。否则,将很可能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做到,不管题的大小与好坏,唯新是图呢?下面这个故事能给大家一定的启发。

据说,篮球这项运动刚诞生的时候,篮筐是用真正的篮子做的。因此,每次把球投进去以后,为了确保比赛顺畅地进行,必须在旁边安排一个专门爬梯子去取球的人。尽管这样,有的时候,比赛还是会因此而被迫中断。所以,在那时,篮球这项运动,并不像今天这样激烈。

为了让比赛顺畅地进行下去,人们想了很多法子,但是结果都不太理想。后来,一位发明家为此专门制造了一种只要一拉就能把球弹出来的机器。但是,这种方法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无法让比赛激烈起来。

后来有一天,一位父亲带着儿子来现场看比赛。小男孩看到取球的人不厌其烦地去取球,疑惑不解地说:把篮筐的底去掉不就好了吗?小男孩一语惊醒梦中人,于是,人们便拿起剪刀,减去了篮筐的底,自此,篮球比赛能顺畅地进行,其激烈程度,从今天NBA惊心动魄的场面就可以得见了。

在学习中,我们讲求创新,也需要这样一把剪刀。我们要果断地拿起剪刀,剪掉那些缠绕我们思维的“篮筐”,还自己一个自由的思绪,成就一个打破陈规、推陈出新的自己。若不然,我们将可能如取球的人一样,只能机械地重复同样一种思维,做同样一件事。这对渴望学而有成的人来说,是非常不可取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