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文化国学经典解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善』,会意字,从言从羊。本义『吉祥』,做形容词用有『吉、美好、善良、慈善、应诺、慎重、高明、熟悉』等义项,做动词用有『擅长、修治、羡慕、认为好、赞许、友好』等义项,做名词用有『好人』义,还做姓氏。还有『好好地、多、常、易』等义项。『善』具有深刻的伦理学、哲学和佛学内涵,中国传统伦理有丰富的劝善内容,如《太上感应篇》等。

69

【解读】

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目的是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了大事。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原文】

勿①以恶小而为②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出自《三国志·蜀书》

【注释】

①勿:不要。

②为:做。

【译文】

不要因为是很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很小的好事就不去做。唯有贤德,才能得到人的信服。

70

【解读】

“笃”就是诚笃,是一种深厚的诚实,厚而有力之谓笃。“笃信”,就是信念很诚厚、很坚定。笃信好学是对所学的东西有一种坚定的信念。读儒家的书,就对儒家的精神有一种坚定的信念,这样的信念才能够使人进而好学,才会有一个坚实的基础。“善道”,就是妥善地保存道。“守死善道”,就是守道至死。

“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危邦”指政局不稳定的国家,这种国家不要去。而混乱的城邦不要去居住,进入危邦就说明这个人心术不正,进入乱邦想发国难财。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如果天下是清明的,是政通人和的,就出来,尽一个人的才能为国家做事;如果天下是混乱无道的,就隐藏起来,守住先王之道,以待后之学者,把道传下来。这时虽然不能出来救苍生,只有在家里紧紧地守住学问,守住这个道,待到盛世明世的时候,再把道拿出来为天下之人所用。

这段话阐明信念、学问、操守与个人的出处去就,也就是一个人的人生选择的重大关系。

【原文】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①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②,无道则隐。”

——出自《论语·泰伯》

【注释】

①善:保全。

②见:通“现”。

【译文】

孔子说:“坚定地相信我们的道,努力学习它,誓死保全它。不进入危险的国家,不居住祸乱的国家。天下政治清明就出来实现抱负,天下政治黑暗就隐退。”

71

【解读】

孔子展示的是向善的两种处世态度:一种是独善其身;另一种是“达则兼善天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圣人们是教诲后人要向善、学好的,要向好人善行去学习,千万别去做坏人、办坏事。

古人在不同时期分别提出了美德的标准。譬如像尧舜时提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譬如像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美德传承到如今被概括为十种:仁爱孝悌、谦和有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从古到今都引导人们“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有正义感的人们更应该“见善如不及”,要见贤思齐,学好人、行善事,倡导好的社会风气。你可能说我们小人物不可能像一些成功人士那样去做“达则兼善天下”之事,然而我们总可管好自己,做到“独善其身”。若每个人每天做一件善事,久而久之,对自己实则是积小善为大德,对社会则是弘扬正义、尽自己对扭转社会风气的绵薄之力。

另外,我们每个人内心世界里,要建立一道“见不善如探汤”的堤坝,心里揣着“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的理念,并始终坚守它,自己远离“小恶”也是积小善,是向善的具体一步,今日内心里远离一小恶,明儿再远离一小恶……这是在修身积德啊!我们不必老是抱怨社会风气如何差,而若是自己每天远离一次“小恶”,行一次“小善”,哪怕是在公交车上不与老人抢一次座,或是在路口等一个红灯,在公园草地上捡一个塑料袋,都是一种修养的体现,一种道德的衡量。孔子的“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是我们每个人在具体行为中、日常生活里,扭转社会不良风气、弘扬正义的最好建言!

【原文】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出自《论语·季氏篇》

【译文】

遇见善人善行,就努力追求,生怕来不及去学;看见恶人恶行,就立即避开,就像将手伸到沸腾的水里一样。

72

【解读】

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志在实现他的政治抱负。孔子的学问,主要在于人道。人道以政为大,这一部阐明政道的书,称为《大学》。大学既不是初学入德之门,也不是古人所说的为学次第的进度表。孔子说明政为大,而大学的最终目的,也在治国、平天下,所以大学是儒家最为重大的人道学问。良好的修己,是德行。良好的安人,即为德政。发扬光大修己安人的道理,便是明明德。有了这样的基础,如果能够充分尊重民意,以公众的需求为导向,便能够适时采取正确的定位,执其两端,采取最为合理的立场。管理是明明德的历程,采取重视众人意见的导向,求得合理的决策。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①,在亲民②,在止于至善。

——出自《礼记·大学》

【注释】

①明明德:前一个“明”作动词,发扬、弘扬。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②亲民: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译文】

大学教人的道理,在于彰显人人本有、自身所具的光明德性,再推己及人,使人人都能去除污染而自新,而且精益求精,做到最完善的地步并且保持不变。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