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
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释名》曰:『礼,体也。言得事之体也。』《礼器》曰:『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标准。故《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
9
【解读】
中华民族有知礼、习礼、守礼、重礼的传统,所以被称之为“礼仪之邦”。礼仪在古代社会规范着人的道德和行为,也是文明的象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一。礼仪的掌握与否,关系到个人和社会的安危。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对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增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养成文明的社会风气,都有着积极的影响。只有大家都以礼相待,社会才会和谐。
【原文】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
——出自《礼记·曲礼上》
【译文】
人际交往中有礼仪就可以安稳有序,没有礼仪就会混乱危殆。所以说礼仪规范是不可以不学习的。
10
【解读】
儒家重视礼,礼的实质就是一套行为标准和评价标准,是对人的外在形象的引导和约束,所以重视礼的实质就是希望改变人的外在形象,从而引导内在修养向好的方面发展。
【原文】
衣食以厚民生,礼义以养其心。
——出自元·许衡《鲁斋集》
【译文】
衣食是用来让老百姓生活幸福的,而礼义是用来培养人的性情的。
11
【解读】
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应该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尊重他人,就要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论语·子罕》载:孔子看见穿丧服、戴礼帽、穿礼服的人和盲人,即使这些人年轻,孔子必定站起来。行过别人面前时,一定快步走过,以示敬意。古人敬人的方法,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
【原文】
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出自《礼记·曲礼上》
【译文】
身处富贵,懂得追求礼仪的教化,那么人就不会骄奢淫靡。身处贫贱,懂得追求礼仪的教化,那么人的志向气节不会被(环境)所威慑击垮。
12
【解读】
儒家认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为规范,便“礼达而分定”,国家便可以长治久安了。反之,弃礼而不用,或不遵守符合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人便庸俗粗野,儒家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便无法建立和维持了,国家也就不可得而治了。
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其重视礼仪的观点也与孔子一致。
【原文】
容貌、态度、进退、趋行,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固僻违、庸众而野。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出自《荀子·修身》
【译文】
在容貌、态度、进退、行走方面,遵循礼仪就显得文雅,不遵循礼仪就显得鄙陋邪僻、庸俗粗野。所以人没有礼仪就不能生存,事情没有礼仪就不能办成,国家没有礼仪就不得安宁。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