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郊的个人经历故事小传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孟郊(751年~814年),唐代著名诗人。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武康)人。性格正直,不同于流俗。年近五十才中进士,曾任溧阳尉。宪宗元和初,郑余庆为河南尹,奏为水陆转运判官。郑余庆镇守兴元,奏为参谋。前往赴任暴卒于途中。他一生困顿。诗多不平之鸣,反映民间疾苦的作品。长于五言古诗。语言力求奇僻,形成独特的风格。和贾岛齐名,有《孟东野集》。

在唐王朝的“安史之乱”中有不少写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人。孟郊就是其中的一个。他以独有的特色著称于中唐诗坛。他的诗风格接近韩愈,后世并称“韩孟”。

孟郊一生穷困潦倒,父亲任昆山县尉,很早就去世了,母亲抚养孟郊兄弟三人,生活孤苦贫寒。

孟郊穷苦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从出世到40岁为第一阶段,这是他亲历战乱苦于谋生求职的阶段。他自幼随父在昆山生活。那时,正是安史之乱期间,中原经常打仗,南方相对稳定,孟郊在相对安定的环境里生活了一段时间。他30岁时搬家到河阻。当时李希烈、李惟岳相继起兵叛乱。李芃为河阳三城镇遏使,与马燧等引重兵,挽救保护唐室。孟郊在此期间写有《上河阳李大夫》诗,歌颂李芃,表达仰托之意。同时,他还写了《感怀》、《杀气不在边》等诗。反映当时汴路梗塞不通,自己被阻留在河南的焦急心情。

在此期间他还到过长安、苏州四处求职谋生,但都落空。

从41岁至49岁,是他困顿的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他主要是参加科举考试。第一次参加考试落榜,但在京城结识了韩愈等,并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第二次孟郊又赶到长安应考,依旧是名落孙山,此时孟郊已是心如刀割,他迅速的离开长安这个伤心的地方,周游朔方、商州、复州、汝州等地。又过了二年,孟郊第三次赴长安参加应试,才中了进士。他高兴得写出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诗句,毫不掩饰地抒发,放荡得意之情。这时的孟郊虽然中了进士,但并没有被任职,他只有周游各地,到处投亲访友,过着贫寒的流浪生活。

从50岁至54岁,为他第三阶段。这四五年,是孟郊在溧阳为官时期。他是一个小小县尉,掌管一县军事,负责地方治安,是职位很低的小吏。唐代的新进士往往派往这种职务,但诗家文人非常厌恶。如杜甫就有“不作西河尉,凄凉为折腰”的诗,表示不愿做这类尉官。对此,孟郊也有同感。他对这个职务很不满,经常外出游历作诗,到晚上才回来。

这样一来,引起县令不满,报告上司,派来了一个假尉处理孟郊的公务,把孟郊的俸禄拿去一半。孟郊心中不平,愤而辞职回家了。

55岁到64岁去世,是孟郊的人生最后阶段。他先在义兴(今江苏宜兴)买宅安置家人,不久独身去长安,与韩愈、张籍、张彻聚首京师,谈文论诗,后来郑余庆为河南尹,为照顾孟郊,提拔他为水陆运转判官、试协律郎。至此孟郊生活总算安定下来。但仍有不幸,他的三个儿子在几天之内相继死去。不久,孟郊老母又病故,他只好辞官为母服丧。后来郑余庆镇守兴元,又奏请孟郊为其军参谋、试大理评事。孟郊欣然前往,八月,行至闵乡(今河南灵宝),忽然暴病而亡。

孟郊一生,潦倒失意,自称“贫孟”、“穷老”。他性格耿直,不肯随波逐流。他所结交的人,官员如郑余庆、王涯等,有的宽厚,有的“清俭有重德”;文士韩愈、李观、李翱、张籍、韦应物、卢仝、贾岛等,都推崇孟郊的为人和他的诗作。清代学者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到经常到韩愈家去的,有张籍、皇甫湜、贾岛、侯喜、刘师命等,韩愈都把他们当作后辈对待;卢仝、崔立,韩愈虽说是待他们像平辈一样,但并不很推重他们。韩愈最交心的只有孟郊一人。这正道出了韩孟之间的深情厚谊和韩愈对孟郊的赏识。

孟郊在揭露黑暗社会,鞭挞统治者的同时,在困顿中所深切感受的亲子、夫妇之间的情爱,也表现得真切动人,如妇孺皆知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通过慈母为游子缝衣的形象描写,来表现母爱,而用小草难以报答春天阳光作比喻,表现游子难报慈母所给予的温暖和爱。用白描手法,淡淡的笔墨,表达极深厚的感情,千百年来为广大人民所传诵。其他如《悼亡》、《悼幼子》等诗,也都表达孟郊对亡妻殇(还没到成年就死了)子的哀恸。“负我十年恩,欠你千行泪”,表示老诗人悼念孩子泪流不尽的沉痛感情。总之,孟郊的诗如同其人,真实地反映了他一生贫苦困顿的生活。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