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元的人物小记与主要思想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颜元

寡欲以清心,寡染以清身,寡言以清口。

——颜元

简介

颜元(公元1635~1704年),字易直,又字浑然,自号习斋,河北博野人。颜元长期参加“耕田灌园”等农业劳动,后行医、教书,终生不仕。其主要著作有《四存编》、《四书正误》、《朱子语类评》、《习斋记余》等。他的学生李塨发展其学,世称“颜李学派”。

人物小记

颜元的父亲颜昶曾被蠡县一位小官吏朱九祚收为养子。颜元生在朱家,原名朱邦良,后其父颜昶因与朱家失和,于明朝末年颜元四岁时,随清兵逃往关外。其母王氏因夫杳无音讯,于颜元12岁时改嫁。颜元便同其养祖父母一起生活。养祖母去世,颜元代父居丧,行朱子“三日不含,朝夕哭”的家礼,饥饿哀哭几至于死。

颜元8岁启蒙,从学于吴持明。吴能骑、射、剑、戟,精战守机宜,通医术,又长术数。因此,颜元从小所受的教育就与众不同。19岁,颜元又师从贾珍。贾珍主张以“实”为生活的准则,提倡“讲实话,行实事”,这对于颜元后来的“实学”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同年,颜元中秀才,但不久“遂弃举业”。20岁,颜元“究天象、地理及兵略”,此时朱家因讼中落,生活由颜元“耕田灌养”。21岁,颜元“阅《通鉴》,忘寝食”。此后他学医,“学兵法,究战守机宜,尝彻夜不寐”,并且还学习技击。24岁时,颜元开私塾教书,此后多赖开药铺行医为生。

颜元的学术思想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24岁时,他“深喜陆、王,手抄《要语》一册”。26岁时,他始知程朱理学之学旨,34岁时他“因司周公之六德、六行、六艺,孔子之四教,正学;静坐读书,乃程朱王为禅学、俗学所浸淫,非正务也”。从此以后,颜元力主恢复尧舜周孔之道,猛烈抨击程朱陆王学说,从原来笃信理学变成批判理学的杰出代表,学术思想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主要思想

颜元思想的最大特点是以“实学”来批评宋明理学的“虚文”。他认为朱、陆都背离了孔孟的精神,主张回到孔孟。

关于《大学》中的“格物”,朱熹训“格”为“至”,将“格物致知”解释为“即物而穷理”。王守仁则将“格”训为“正”,“格物”即是以“正念头”为入手的道德实践活动。

颜元从实践的角度解释“格物”,认为“格物”即是“犯手实做其事”。颜元首先肯定知的对象物是客观的,此为知之体,即质实、对象。人的感官和思维必须施加于对象物之上,才算发挥了功能、效用。其次,又肯定人具有潜在的认识能力,但人的这些能力也是在“玩东玩西”的摸索、考察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最后,致知不能只停留在读书、讲问、思辨方面,而必须在感性实践、亲身实行之后才能致其知。

在他看来,儒学之于国计民生是有用之学,不能利国利民的空疏无用之学是曲学、异端。真儒即在士农工商等四民社会的各行各业中,体现在其功效上。他把义与利、道与功,也即儒家的道义与民众的功力统一了起来,认为不谋利己功者是空寂、腐儒,而能斡旋乾坤、利济苍生的人才是圣贤。颜元重视学术对社会政治的作用,主张动的哲学,肯定自强不息、积极有为。他提倡“实学”,他所提倡的学习科目曰“实文”;学习方法曰“实学”、“实习”;所提倡的行为曰“实行”,所提倡的事功曰“实用”;所提倡的性体曰“实体”。他对博学的解释是:“博学之,则兵、农、钱谷、水火、工虞、天文、地理,无不学也。”在主持漳南书院时,他就开设了这些科目。

颜元坚持理气合一论和人性之道德理性与自然之性的合一观。颜元坚持孟子的性善论,认为性善,才、情、气质亦善,并没有把人之本性的善与人之才、情、气质割裂开来;颜元重习行,而习行依赖于气质,依赖气、形、才、情。颜元认为,真正的儒家应该是体用一致,而不能割裂体用关系。他强调以“用”为轴心的体用不二论:“人皆知古来无无体之用,不知从来无无用之体。既为无用之体,则理亦虚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