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才的人物小记与主要思想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吕才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简介

吕才(公元606~665年),博州清平(今山东高唐县清平镇吕庄)人,唐初哲学家、音乐家。善阴阳、方伎、舆地、历史、军事、医学诸书,尤精于声乐。贞观时,曾任太常博士、太常丞。奉命参加刊正《阴阳书》,凡百篇,颁布于天下。一生著述甚多,《方域图》、《教飞骑战阵图》、《文思博要》、《姓氏录》及《隋记》,皆不传。《旧唐书》本传中仅选录有《叙宅经》、《叙录命》、《叙葬书》等数篇,《大藏经》收有《因明注释立破义图序》。

人物小记

永徽六年(655年),吕才从其幼年好友那里得到玄奘所译《因明入正理论》,立即深入钻研,“依极成而探深义,凭量而求微旨”,终于无师自通。后来,他又借得玄奘门徒神泰、靖迈、明觉三人为《因明入正理论》所做的“义疏”,发现其中“执见参差,所说自相矛盾”,错误有四十余处,于是著《因明立破注解义图》三卷,并且“别撰一方丈图”,标示自家注解。让吕才没有料到的是,他这纯学术活动竟引起玄奘译场大哗,译经僧们立即上书大臣于志宁,攻击吕才“不能精悟,好起异端;苟觅声誉,妄为穿凿”,要求于志宁制止吕才讲因明的活动。本来,玄奘及其门徒一致把因明看作“小道”、“未为玄门之要妙”,可是,他们又把因明奉为秘宝,不许外人染指。最后,于志宁下令阻止吕才宣讲因明。不久,著名科学家、太史令李淳风和太常博士柳宣均为吕才抗辩,要求译经僧们与吕才公开辩论,并请玄奘裁决。此事最终闹到唐髙宗那里,高宗要求“敕遣群公学士等,往慈恩寺谙三藏与吕公对定”。当然,吕才的因明知识无法与玄奘相比,最后的结果是吕才“词屈谢而退焉”。

主要思想

吕才博学多才,是无神论者。他反对天命论、宿命论以及阴阳迷信学说,确认“极微”和“气”是世界的根源。“极微”即物质实在。他认为,有行的万物都是产生于无形的元气;义理产生于实录;客观事物的规律多生于具体事物中,理论来源于实践;他提出刚柔相济的矛盾发展观。他认为,物质世界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物质世界内部阴阳两种对立力量的矛盾运动,“且天复地载,乾坤之理备焉;一刚一柔,消灭之义祥矣。或成于昼夜之道,感于男女之代,三光运于上,四气通于下,斯乃阴阳之大经,不可失之于斯须也”。

吕才把阴阳归结于自然现象及其矛盾运动,从而把神秘的阴阳说倒转了过来。他经常引经据典、列举史实批判当时的阴阳家,例如他引用儒家经典《礼记》来说明“葬不择日”,“安葬吉凶不可信”;他反对生而知之的先天认识论,把学习当做取得知识的唯一途径,并身体力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