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
简介
屈原(公元前340~前278年),名平,战国楚人,楚王同姓贵族,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针对战国后期秦国日强、楚国日益衰弱的形势,他提出选贤任能,立法富国,联齐抗秦的主张,但是遭到楚国贵族中保守势力的排斥打击,终于被放逐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国攻破楚国国都,屈原满怀忧愤,于这一年5月5日自沉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作品有《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卜居》、《渔父》各一篇,共25篇。他吸取民间文学营养,利用楚国民歌的传统形式,创造了“楚辞”体。
人物小记
屈原被楚襄王放逐到沅湘流域后,仍然悲怆地吟咏着诗句,抒发他忧国忧民的情思。一天,屈原来到汨罗江边,正准备吟诵诗词,一个渔翁认出了他,便问道:“您不是朝廷的三闾大夫吗?为什么走到这个地方来了?”
“因为举世都混浊只有我才清白,大家都喝醉了酒唯有我才清醒,我就被流放到这里来了。”屈原愤愤不平地回答。
渔翁劝解道:“凡能成为圣人的人,并不拘泥于成规,而能顺时从俗。既然举世都混浊,你为什么不顺着浊流而推波助澜呢?大家都喝醉了酒,你为什么不也去‘餔其糟而啜其醨’呢?你呀,世道既已如此,何必一人与众不同而致使自己被放逐呢?”
听到这里,屈原的脸色突然变了,他厉声说:“我早已听说过:‘刚刚洗过头的人,必然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刚刚洗过澡的人,哪能把净洁的躯体任意让肮脏的东西污染呢?’我宁愿投入大江激流之中葬身鱼腹,也决不容忍那混浊的世道亵渎了自己!”屈原说完,昂首而去。
主要思想
作为楚王室宗族成员,屈原在战国争雄的时代,一心盼望祖国富强,为此,他试图在楚国推行“美政”的政治理想。“美政”的主要内容包括内政和外交两个方面。屈原主张推行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的改革措施。他强调“明法度之嫌疑”才能使“国家富强而法立”。
在外交策略上,屈原主张联齐抗秦,反对向秦国妥协。屈原始终为楚国的政治命运而担忧,作为王室贵族,他把忠君和爱国融为一体。在人格修养上,屈原主张人的内在品行和外在行为要和谐统一,人不但要有先天良好的禀赋,还要有后天自觉的培养和锻炼。只有通过后天自觉的修炼,才能获得更加完善的内在美。一个人如果拥有美好的外表和本质,即使处境窘迫,名声依旧能留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