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教授醉心研究中文诗歌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意大利教授醉心研究中文诗歌》


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成立于1088年,是世界上第一所大学,但丁、彼特拉克、哥白尼都曾是这里的学生。这里有一位教授,几十年来孜孜不倦地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东方文化。她叫鲍夏兰,是历史文明文化系的资深汉学家。

“留学时光推开了我走进中国文化的一扇门”

鲍夏兰一开始的中文名字叫鲍察娜,更贴近她意大利名字的发音。改成鲍夏兰是因为她喜欢夏天,同时认为“兰”字极具中国韵味,“《红楼梦》里就有人物名字用了‘兰’字。”

1973年从威尼斯大学学习中文毕业后,鲍夏兰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曾两次来中国学习。“美好的留学时光给我留下愉快的记忆,推开了我走进中国文化的一扇门,为日后的研究与创作积蓄了动力和能量。”

在中国期间,鲍夏兰到农村种过水稻、收过棉花,去过纺织厂、印染厂与工人同吃同住,还做了很长一段时间工人。“至今清楚记得1989年到过的广州一家国营大机械工厂,和工厂里差不多百来号人聊天,收获很大。”

这些年来,中国迅疾的变化令鲍夏兰吃惊。她经常和自己的学生说,“我是半个中国人,在中国的经历培养了我!”

“中国的诗歌太美了,还有那群写诗的人”

在北京大学留学期间,鲍夏兰喜欢参加文学活动及交流,结交了不少当年的文学才俊。“中国的诗歌太美了,还有那群写诗的人,让人沉醉,让人向往。”对于中国诗歌的爱,鲍夏兰毫不掩饰。“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的诗就不用说了,曹操和欧阳修的很多作深得我心。”鲍夏兰的中国古文阅读量大得惊人。

和古诗相比,更受鲍夏兰青睐的是中国近现代诗人的诗作,“中国是什么,中国意味着什么,这些诗告诉我们不要去主观想象,而是要去看内在。”出于偏爱,20世纪中国文化领域的知识分子及其作品成了她主要研究的领域。1986—1999年间,鲍教授出版了四本名为《以文字的形式》的诗歌选集,1996年出版了诗歌选集双语文本《中国新诗人》,把中国当代诗歌的背景和故事带到了意大利。

“中国有更多的‘文化富矿’等待采掘”

“每年我都会抽出固定的时间,给学生们讲一些中国最有名的作家和诗人。”鲍夏兰把汉学当作一门面向未来的学科,“当务之急是要让人知道中国不只有贸易和商业,有更多的‘文化富矿’等待我们去采掘,不能只学习语言,还要学习中国文化。”

鲍夏兰几十年的教学生涯培育了一大批汉学人才,其中很多人都在从事与中国相关的工作,她现在也热衷于帮助愿意积极投身于中国文化传播的年轻人和机构。平日里,鲍夏兰会通过各类文章、报刊以及网络来了解中国。她一次次从中国不辞辛苦将大量中国图书背回意大利,其中很多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书,“这些书是学生了解中国发生了什么的重要渠道。”她几乎每年都会去一次中国,待上三四个月,她认为“理解中国,需要做调查”。

明年鲍夏兰就要退休了,退休后的研究计划,她已经排得满满当当的,“当务之急,是再去一趟中国,找农民工聊聊他们的诗。我很期待!”

□4月16日《人民日报》叶琦

d62e0c3b55e63074d48fc57b3d2a29c8.jpg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