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中央官学机构——国子监》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央官学机构——国子监

【点睛之笔】

国子监是我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机构,是我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经典解读】

北京的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1306),是我国元、明、清三代国家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立最高学府。国子监街是北京仅存的建有四座牌坊的古街,国子监整体建筑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分布着集贤门、辟雍、太学门、彝(yí)伦堂、琉璃牌坊、敬一亭,东西两侧有四厅六堂,构成了传统的对称格局。

西晋武帝咸宁四年(278),设立国子学,设国子祭酒和博士各一名,教导诸生,北齐时改名国子寺。隋文帝时,改寺为学,不久,废国子学。隋炀帝即位后,改设国子监,又置祭酒。唐代沿袭此制,国子监下设国子、四门、太学、律算、书等六学,各学皆立博士,并设祭酒一员,掌监学之政,为皇太子讲经。唐高宗龙朔元年(661),东都亦置监。一度改称司成馆或成均监。宋初承五代后周之制,设国子监,招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为学生。端拱二年(989)时改国子监为国子学,淳化五年(994)依旧为监。庆历四年(1044)建太学前,国子监系宋朝最高学府。但高、中级官员子弟坐监读书,仅是挂名,数量既少,平日听课者也不多。自设太学和其他各类学校后,国子监成为了掌管全国学校的总机构,武学、凡太学、国子学、小学、律学、州县学等训导学生、荐送学生应举、修建校舍、绘圣贤像、画三礼图、建阁藏书、皇帝视察学校,皆属其主持筹办。

元丰改革官制前,国子监官员有判监事、直讲、丞、主簿等。自元丰三年(1080)起,改设国子祭酒、丞、司业、学正、太学博士、学录、主簿、律学博士、武学博士等官,监内分成三案,厨库案管太学钱粮、颁发书籍条册,学案管文、武学生公试、上舍试、补试、发解试等升补、考选行艺,知杂案管监学杂务。各案设胥长、胥佐、贴书等官吏。国子监还设有书库,用来刻印经史书籍,供朝廷索取、赐予以及本监出售之用。

南宋在国子监内专设“印文字所”,称国子监所印书籍为“监本”,刻印精美。北宋陪都西京、南京、北京亦陆续置国子监,设分司官,由朝廷执政、侍从等官迭互充任,职事颇简,仅出纳钱粮,实际成为士大夫的休养之所。

明朝由于首都向北迁移,所以在北京和南京都设有国子监,于是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雍”或“南监”,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雍”或“北监”。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