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非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非乐

春秋末年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提出非乐的观点。在《墨子》一书中“非乐”被列为专篇,系统地表述了墨子对待审美和艺术活动的态度。

墨子出身于手工业者阶层,他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下层人民的要求和利益。他提出“非乐”的主张就是从劳动人民的生活角度考虑的。他认为任何与人们的衣、食、住、行无直接关系的审美和艺术活动都无益于民众、无益于国家。人们为了从事音乐舞蹈等活动,就必然使一大批人脱离生产而依靠他人的劳动来生活: “使丈夫为之,废丈夫耕稼树艺之时,使妇人为之,废妇人纺绩织紝之事”。影响生产,进而危害人民生活,危害国家,从政治、伦理角度看,墨子的“非乐”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春秋战国之际,社会生产力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上,但统治阶级都大讲繁文缛礼,各国都养着大批乐工、舞女、优伶。这当然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负担。墨子站在下层人民的立场上对这种现象表示了极大不满, “非乐”主张的提出,便是这种不满情绪的集中表现。

但从人类精神文化的历史发展来看,墨子的“非乐”思想显然是建立在一种十分狭隘的功利主义理论之上的。这种理论认为,人世间的一切都应有直接的功利目的才算是善的、美的,才应该留存。而一切与人们的直接利益无关的都应废止。这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分工、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分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在历史的发展面前墨子的“非乐”思想便黯然失色了。当然,墨子提出的“非乐”,并不意味着他本人讨厌音乐、不懂得美。 “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 日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尽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 ‘为乐非也’”。可见墨子是以对人民的生活有无直接作用为标准来衡量音乐等艺术品的价值的。总之,墨子以“非乐”形式为人民的生活呼吁,反对统治者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有历史的批判性;但作为一种美学理论, “非乐”论是狭隘不当的。战国末年随着墨家学派的迅速没落, “非乐”思想也失去了影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