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楚辞是指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诗体。“楚辞”名称,西汉初年已有。至西汉末年,著名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等人的辞赋辑录成书,定名《楚辞》。此后,《楚辞》又成为继《诗经》之后,我国文学史上出现的又一部深有影响的诗歌总集的名称。后人以《国风》为《诗经》的代表,以《离骚》为《楚辞》的代表,把《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认为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并峙的双峰。

作为一种新的诗体,楚辞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它同楚国地方文化的发展,战国时代急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上的空前繁荣都有密切关系。楚国的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给楚辞的创作以明显的影响。楚地一些较早的民歌,如《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等,有的歌词末尾用语助词“兮”,成为后来楚辞的句式形式。楚俗信鬼好祀,巫风极盛,民间祭祀,必使巫者载歌载舞以娱诸神。这种充满宗教气氛的巫风,直接影响了楚辞的创作。屈原《九歌》的祭神曲,《招魂》中的女巫下降招魂,《离骚》中的巫咸降神和具有内美外修、庄严华丽的自我形象的描述等,都是楚地习俗在诗歌创作中的反映。此外,楚地音乐与方言,对楚辞的影响也很明显,说明楚辞正是在楚国民间文学,特别是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样式。宋代黄伯思说:“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翼骚序》)黄氏之说确实反映了楚辞的一些实际状况。同时,春秋战国以来,楚国已经逐渐从一个蛮夷之国发展成为一个强盛的侯国,吞并了许多小国,势力达到黄河流域,并参与争霸中原。它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不断吸收中原文化,使南北文化得以广泛交流,致使战国时代纵横家的纵横铺叙,散文的宏篇大论和恣肆的气势,都对楚辞文学样式的形成产生不小影响。加上整个社会的急剧变革和楚国社会的动乱,屈原独特的遭遇和艺术上的卓越才能,最终才孕育出以屈原为代表的楚人创作的楚辞这一新的歌样式。

楚辞的代表作家,除屈原外,还有稍晚于屈原的宋玉、唐勒、景差等。其中屈原的创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它同《诗经》开辟的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同样重要,对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