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晋公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作者: 刘月武 【本书体例】

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著名科学家和政治家。祖籍睢阳(今河南商丘),生于钱塘(今浙江杭州)。初任为沭阳县(今属江苏)主簿。神宗时,官至翰林学士,龙图阁待制。晚年因变法失败遭排挤,退居润州(今镇江)梦溪园,以笔记体裁写成了《梦溪笔谈》,凡26卷,对天文、地理、律历、音乐、医药、卜算等无不涉猎。其中的笔记小说大都言简而意深。

丁晋公从车驾巡幸,礼成,有诏赐辅臣玉带。时辅臣八人,行在祗侯库止有七带。尚衣有带,谓之比玉,价值数百万,上欲以赐辅臣,以足其数。晋公心欲之,而位在七人之下,度必不及己,乃谕有司:“不需发尚衣带,自有小私带,且可服之以谢,候还京别赐可也。”有司具以此闻。既各受赐,而晋公一带,仅如指阔,上顾谓近侍曰:“丁谓带与同列大殊,速求一带易之。”有司奏唯有尚衣御带,遂以赐之。其带熙宁中复归内府。

(选自《梦溪笔谈》)

丁晋公陪同真宗皇帝巡游,封禅祭典的大礼完成后,真宗下诏赏赐辅臣玉带。当时有八位辅臣随行,而行宫祗侯库仅有七条带子。尚衣局有带子,名叫比玉,价值几百万,真宗想把它赐给辅臣,以便凑够八条。丁晋公心里想要尚衣带,可官位在其他七人下面,肯定轮不到自己。于是就对负责此事的官员说:“没必要赏赐尚衣带,我自己有条小私带,暂时可以束着它答谢皇上,等回到京城再补赐我好了。”负责此事的官员就把这些话奏报了皇帝。等到辅臣们都得到赏赐之后,显得丁谓所束的带子只有手指般粗细。真宗回头对站在身边的侍臣说:“丁谓的带子,和他的同僚们相差太大,赶快找一条带子让他换上。”负责此事的官员奏报皇上眼下只有尚衣带,于是就把它赐给了丁谓。这条尚衣带,神宗在位时又归还宫内。

丁谓,字谓之,北宋著名大奸臣。乾兴元年封晋国公,故本文称他丁晋公。据史料记载:丁谓晚年贬官期间,为求得皇帝宽恕,“尝为书自克责,叙国厚恩,戒家人毋辄怨望”。但是,怎样才能让皇帝闻知此事呢?经过一番苦心算计,才决定“遣人致于洛守刘烨,祈付其家”,为使“烨得书不敢私”,临行再三叮嘱送信人“伺会众僚时达之”。丁谓知道自己此时是犯法罪臣,刘烨会聚众僚时得此书,必惧罪不敢一个人单独看。而一旦将自己的忏悔在群臣中传扬开去,还怕皇帝听不到吗?《宋史》说他“机敏有智谋,险狡过人”,由此便可略见一斑。

本文则是写丁谓伴驾巡幸途中,为争得尚衣带而不惜挖空心思,设计骗人的故事。读者不难发现:丁谓叫皇帝把尚衣带“遂以赐之”与他在众僚面前迫使刘烨“得书不敢私,即以闻”的鬼蜮伎俩如出一辙。稍有不同的是,前者叫皇帝感到“丁谓带与同列大殊”,不好意思不把尚衣带“遂以赐之”;而后者则把刘烨直接置于众人监督之下,使刘烨不敢不把他这位罪臣的悔过书“即以闻”。

表现丁谓心理活动,文章虽着墨不多,仅用了一个“欲”字和一个“度”字,却把主人公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勾画得淋漓尽致,维妙维肖。一个“欲”字,点明了丁谓的贪婪本质。那么既然想要,干吗还装出一副谦让的嘴脸呢?其实,这正是丁谓“度”的结果。“度”使他清楚地认识到:正常赏赐,尚衣带“必不及己”,同时“度”也使他欲擒故纵,并最终如愿以尝。关于丁谓“度”的内容,文章未作过多直接交待,而主要通过故事本身发展来展示。丁谓一反常态,主动提出“自有小私带,且可服之以谢”,乍看似乎出人意料,当人们看到“有司奏唯有尚衣御带,遂以赐之”的结局时,才猛然醒悟原来这一切都是丁谓事先“度”好的一个圈套。

鞭挞邪恶,作者并不挺身而出,只用写实手法如实记载,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读者自己,使他们在回味之际更好地思索社会与人生,从而达到了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独特效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