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端临(1254—1323),字贵与,江西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父马廷鸾,宋末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因反对贾似道,被排挤去职。马廷鸾学问渊博,著述很多,这些都对马端临产生了深远影响。马廷鸾辞官回家以后,马端临亦家居奉养,宋亡以后,入元不仕,至元二十七年(1290)始受聘任柯山(在浙江衐州)书院山长,晚年做过三个月台州(今浙江临海)儒学教授,即以病辞。他生活在宋二十五年,在元四十五年,《宋史》《元史》均未替他立传。《宋元学案》《新元史》稍记了一点他的事迹。《文献通考》共三百四十八卷,分为二十四门:《田赋考》《钱币考》《户口考》《职役考》《征榷考》《市籴考》《土贡考》《国用考》《选举考》《学校考》《职官考》《郊社考》《宗庙考》《王礼考》《乐考》《兵考》《刑考》《经籍考》《帝系考》《封建考》《象纬考》《物异考》《舆地考》《四裔考》。内容起自上古,终于南宋宁宗嘉定年间。马端临所以要写《文献通考》首先是他主张通史,可是又深感《史记》以后的所有通史或节目不全,或不叙典章制度,不足以说明历史的“会通因仍之道”。他编书的原则是“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其载诸史传之记录而可疑,稽诸先儒之论辨而未当者,研精覃思,悠然有得,则窃注己意,附其后焉。”这说明马端临吸收了前人编书的经验,加以系统化合理化,文、献、注三者结合一体,使历史研究进入了科学研究的领域。《文献通考》的门类比《通典》《通志》都多,材料也丰富,三倍于《通志》,六倍于《通典》,整理了门类,便于人们查考。不仅如此,有许多它书所不能见到的珍贵材料,如《征榷》《市籴》《土贡》提供了研究经济关系的具体材料,《象纬》《物异》提供研究自然现象的具体材料,《经籍》提供研究文化发展的具体材料。尤其是关于宋朝的典章制度,最为珍贵,因为《宋会要》损失于明朝,清人徐松所辑《宋会要辑稿》,较原本已多残缺,这样,保存在《文献通考》中的宋代材料就十分有价值了。《文献通考》中有许多“按”,都是马端临自己的史观的表述,其中有不少眷念故国,反对南宋末年政治腐败之论,这表明他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对《文献通考》,《四库提要》有一段比较公允的评论:“大抵门类既多,卷繁帙重,未免取彼失此。然其条分缕析,使稽古者可以案类而考。又其所载宋志最详,多《宋史》各志所未备。案语亦多能贯穿古今,折衷至当,虽稍逊《通典》之简严,而详赡实为过之,非樵《通志》所能及也。”近年研究《文献通考》的论著不多,白寿彝《马端临的史学思想》(载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史学史论集》〈二〉)一文,可供参读。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