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小说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鲁迅的小说集共有三本。《呐喊》(1923)是鲁迅第一本小说集,现收1918至1922年间写下的《狂人日记》、《药》、《故乡》、《阿Q正传》等十四篇,第二本《彷徨》(1926)收1924和1925两年间创作的《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十一篇。它们以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现实为背景,内容“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仰中,意思是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样做起小说来》)小说以最大的关注描写了城乡劳动者特别是劳动农民的命运。除歌颂人力车夫高尚品格的《一件小事》和以表现农民的朴实、善良、直爽、智慧为主旨的《社戏》外,主要是揭示劳动人民在封建主义强暴的统治下,备受压榨和摧残,极端贫困而又愚昧麻木、保守落后,无端地承受着“暂时做稳了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命运。《药》描写了华老栓夫妇,囿于迷信妄说,倾其所有,买人血馒头为儿子治病,而对革命者的流血牺牲则完全无知、无动于衷,儿子也不治死去;《故乡》通过闰土前后二十年间性格的重大变化,揭示了在层层剥削压榨下中国农村极度衰败和农民物质生活贫困、精神上受到摧残的情景;流浪雇农阿Q更是穷苦不堪,浑浑噩噩,革命前备受压榨和欺凌,革命后胡里胡涂地做了“革命”的牺牲(《阿Q正传》);《祝福》中的祥林嫂,在封建主义的天罗地网中,挣扎,煎熬,“想做奴隶而不得”,最后流落街头,在除夕祝福声中,带着痛苦、恐惧和迷惘,结束了悲惨的一生。鲁迅以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厚诚挚的思想情感,真实而深刻地揭示了劳动人民的“病苦”,并据此提出了中国革命必须彻底推翻封建主义统治和进行反封建主义思想革命的重要性。迫切性等问题。反映知识分子的问题是鲁迅小说的另一重要方面。有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揭露(《孔乙己》、《白光》),有对封建复古主义者的讽刺(《高老夫子》、《肥皂》),更多的是描写了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命运(《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这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资产阶级民主、自由、个性解放思想影响下,首先觉醒起来,奋斗、挣扎、饱经忧患,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作者真实地表现了他们反封建斗争的先进性和软弱性,鞭挞了黑暗、落后、腐朽的现实,在充满慨叹与伤痛的叙述中,表现了作者既同情又批判的双重态度。

鲁迅的小说是最先采用接近口语的白话做为文学语言的。在艺术上,鲁迅的小说善于借鉴,勇于创新,继承民族的优秀传统,吸收世界文学的丰富经验,把五四文化革命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两大任务完美地统一起来,实现了中国小说的现代化,形成了凝炼、含蓄、朴素、简洁的艺术风格。它的出现,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为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故事新编》是第三本也是最后一本小说集(1936),收有1922年至1935年创作的八篇作品。和《呐喊》、《彷徨》不同,这些作品都是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既有旧书上的根据,复活了古人古事的面貌,又时而插进现代的内容,展开了现实的针砭。如《补天》(1922)根据女娲抟黄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的神话,描写了传说中人类母亲淳朴深厚的形象,歌颂了劳动的创造精神,又涉笔成趣,插进了对现实中封建卫道者的嘲讽;《理水》(1935)以大禹治水的故事,歌颂了古英雄的品格和业绩,又揭露了现实中国民党反动官僚及其御用文人们祸国殃民的罪行。此外,描写后羿故事的《奔月》(1926),歌颂复仇精神的《铸剑》(1927),赞颂墨子的《非攻》(1934),还有批判孔、老的《出关》(1935),暴露庄子的《起死》(1935),嘲讽伯夷、叔齐的《采薇》(1935)等,都无一例外地看出现实生活的投影,于妙趣横生中显示出讽刺的锋芒。《故事新编》创造了古代与现代融合的新型历史题材的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