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波斯彼洛夫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波斯彼洛夫

格纳其·尼古拉耶维奇·波斯彼洛夫(ГеннадийНиколаевицв Поспелов,1899—)。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1925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1938年起任莫科科大学教授,长期领导该校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的工作。其著作甚多,主要的有: 《文学理论》(1940),《十八—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的问题》 (1945,博士论文), 《果戈理的创作》(1953),《论艺术本性》 (1960), 《审美和艺术》 (1965,中译本名为《论美和艺术》), 《方法论和学问题》 (1983),《艺术和美学》(1984)等。

波斯彼洛夫在二十年代后期,曾依附过以彼列维尔泽夫为代表的文学理论中的庸俗社会学派。二十年代末这一学派开始受到批判,三十年代波斯彼洛夫努力清除自己所受的影响,并于后来的几十年内,从社会意识形态的方法论角度,着力建立自己的文学理论体系。由于其理论阐发比较严密,观点上自成一家,方向鲜明,方法论上前后比较一致,故他的学生们认为,在苏联文艺理论科学中,已经形成“波斯彼洛夫学派”。他所主编的《文艺学引论》(1976)和专著《文学原理》 (1978)比较全面的论述了自己的文学理论观点和方法论。

波斯彼洛夫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为建立文艺学的科学方法打下了基础。他认为,文学理论研究的对象,既然是语言的艺术创作,那它就是一门社会科学,其任务是研究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特点问题,以期建立完整的普遍的概念体系。同时他认为,文学科学又是一门历史科学,其任务是要阐明文学的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并建立理论体系。他的重要著作《文学原理》就是对文学艺术的特征及其发展规律这样两个方面进行了理论的阐述。在论述文学艺术的特征时,他所持的是“意识形态本性论”的观点。他认为文学艺术是“一种认识生活的形式”,有其特殊的认识对象,它既要反映体现具有生活特征的个别事物,又要反映社会历史的本质特征。艺术借用生活的普遍规律,以生活本身的形式再现生活,但又不满足于此,它还要抓住最富有特征的现象,创造形象和新的个性,使之提升到典型化的高度。他虽然认为凡是有特征的东西,只有通过形象才能得以体现,但又反对把形象视为艺术的根本特征,因为其它科学中也存在形象。他也反对把艺术的特征视为审美,因为在他看来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忽视这一点,就无法认识艺术的根本特性。

在论述文学发展的独特的历史规律时,他阐明了流派和思潮问题,认为文学流派是研究文学发展的中心环节。在他看来,文学流派就是一个具有共同的具体感受的世界观的作家群;而文学思潮,则是某一国家和时代的一些作家群,在某种创作纲领的基础上的联合。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