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琴赋》
三国魏嵇康作。内容主要写琴的制作、起源、演奏以及对一些琴曲的评价。之所以通篇赋琴,是他认为“琴德最优”,其实这里的琴并不只是一件乐器的具体形式,而是以琴代表整个音乐。他对音乐的肯定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观念以及两汉以来过份强调“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思想不同,他再一次强调了“声无哀乐”的观点,即声音是客观存在,感情是主观感受,二者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音乐不同于一般事物,它无盛无衰,不厌不倦,始终起着提高人的精神品德,宣泄人的思想感情的作用。对于失意的人,尤其是最好的安慰和伴侣。
嵇康的这一基本思想,与他另一篇音乐理论的代表作品《声无哀乐论》的观点是同出一辙的。在哲学上,他把心与物对立起来,坚持心物二元论;在音乐与现实的关系上,他过分强调了音乐的遗世孤立,走上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极端。不过这种思想在抵制先秦以来把音乐只当作统治者的工具,忽视音乐艺术本身的特点、规律的倾向,还是有着进步的历史意义的。这篇文章还通过对音乐丰富性、多样性的描写,显示了嵇康对音乐审美特征的认识。他认为,由于乐音的“俱起”“相证”“参发” “上下”,也就是旋律、节奏的变化无穷,宏大精深,最终显示一种“中和”之美,才使人心荡神驰,屏声敛气。音乐有时慷慨激越,有时怨沮踌躇,忽而轻盈飘摇,忽而留连扶疏,远听象高空中鸾凤和鸣,近察如春风中百花齐放。音乐所创造的形象丰赡多姿,袅袅婷婷,真是妙不可言啊!嵇康对音乐的艺术美学特征虽然还没有作到理论上的归纳概括,但他却凭着自己的感觉和对音乐的造诣,用形象的比拟和精细的渲染,真实地描画出了音乐所创造出来的各种意境。从这些意境中,透视了他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和刻骨铭心的热爱。从中也可以感到嵇康对音乐的流动性、不确定性的特点已经有着某种朦胧的直观感觉。 《琴赋》中罗列了不少古代名曲,具有文献资料的价值。同时从嵇康对这些琴曲的态度以及他对琴家的要求——“旷远”、 “渊静”、 “放达”,虽然也透露了重雅轻俗的思想倾向,但他与儒家的否定俗乐,甚至与阮籍的大谈礼乐也有着显著的不同。他认为俗乐“亦有可观者焉”,这种观点在以礼为本的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