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生卒】:1613—1682

【介绍】:

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学者和诗人。初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山佣,江苏昆山人。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对明末宦官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嗣母王氏绝食殉国,遗命勿事二姓,即在江南地区先后参加南明福王的抗清斗争和昆山地区人民自发的武装自卫斗争。失败后,又奔走南北,进行反清活动,游踪所至遍访风俗,搜集材料,垦荒种植,纠集同道,以为恢复之计。晚年卜居华阴,不受清廷征召,终以布衣卒于曲沃,临终仍不忘抗清事业。顾炎武学问渊博,对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颇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朴学风气。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等。

顾炎武经明清之替的动乱时期,亲身参与明末反腐败政治的斗争和抗清斗争,对于现实有深切感受,故其为诗沉郁苍凉,表现了强烈的爱国思想。他的诗多写国家民族兴亡大事,具有丰富的历史内容,表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精卫》诗表现了“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的志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充分体现了他的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他的《秋山》诗历述了江阴、昆山、嘉定等处抗清失败后清兵屠杀人民、劫掠妇女的惨状:“一朝长平败,伏尸遍冈峦。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红颜。”对抗清斗争中壮烈殉国的“归元贤大夫”和“断脰良家子”予以赞颂。他的《海上》诗表达了“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的深切的亡国之痛和不屈的民族志节。顾炎武的诗基于深沉的现实之感,往往能通过拟古、咏史、游览、即景等题材抒写怀抱,吊古伤今,托物寄兴,表现出沉郁悲壮的风格。在清初爱国遗民诗中,顾炎武的诗以风格高古而著称。顾炎武论诗重内容,重实效,认为“诗主性情,不贵奇巧”(《日知录》);赞同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所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认为言志为诗之本,观民风为诗之用,表现了他的诗歌理论是倾向于现实主义的。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之文,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他的《与叶訒庵书》表现了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广宋遗民录序》表现了对于屈节仕清的封建士大夫的深恶痛绝。顾炎武虽以学术著称于世,但其诗文在清初文学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有《亭林诗文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