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周作人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周作人

原名遐寿,又名启明,浙江绍兴人,青年时期留学日本,“五四”运动时任北大等校教授,并从事新文学写作,在翻译、新诗创作、散文写作方面作了大量开创性工作,也是当时反封建的主将之一。1924年以后思想开始后落,主要从事小品文创作。以后又与林语堂等人一起提倡“闲适文学”,抗战时期曾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教育总署督办。主要著作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瓜豆集》等。

“人的文学”是周作人“五四”时期的文学主张,要求文学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反对非人的生活。其中以为人的文学与非人的文学的区别,不在于题材,而在于作者的主观态度,从而正确地认识到创作意图与题材内容的差异。周作人的这一理论主张,可看作是文学研究会等“为人生而艺术”一派的思想先导。稍后,他的主张还有所改变,他看到了人生派容易滑向功利主义,把文艺看作是说教的工具、政治的手段;而艺术派重技工而轻情思,妨碍了自己目的的表达,甚至把人生也看作是为艺术需要产生的,因而也不甚妥当。于是他提出了“人的艺术派的文学”将两者合而为一。1921年到27年,周作人出了《自己的园地》、 《谈龙录》、《雨天的书》三部散文集,其中有许多篇目是专谈文艺的,开始转向“个性的文学”的提倡,在《文艺的宽容》里他以为,文艺以表现自我为主体,以感染他人为作用,因而既是个人的又是人类的。自我表

现的文艺的基本特征,其余的人生派和艺术派都在其次。他以为真正的文学由于是从另一更新角度而产生的,因而自然就包含了美与人生, “有独立的艺术美与无形的利用。”从个性引申到国民性,周作人以为,我们既然主张尊重各人的个性,对于个性的综合的国民性自然一样尊重,而且希望它在文艺上发展起来,造成有生命的国民文学。同时也不要怕欧化,只要有自觉的国民性,欧化就成为丰富民族文学的必要手段了;我们欢迎欧化是喜得一种新鲜空气,可以供我们享用,造成新的活力,并不是用它来代替我们的血液。1928年之后,他提出了现代隐士文学的主张,以为这种文学的特点是不革命,而有反抗性。他把隐士文学的渊源从明末上推到苏黄小品、晋人小品,从而勾勒出了自己的文学史理论体系。1923年在辅仁大学所作的《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可看作是这一体系的总纲,而他所倡导的“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则可看作这一理论的具体实践。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