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艺术》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艺术》

英国艺术评论家克莱夫·贝尔撰,初版于1913年。曾四次修订,多次再版,被视为西方现代派艺术的重要理论著作。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在视觉艺术领域涌现了以塞尚为代表的后期印象派,和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等各种以“创新”为标志的艺术流派。本书就是为这些现代派艺术辩护并提供理论依据的美学著作。全书分别从什么是艺术、艺术与生活、艺术兴衰的历史、艺术创作的原则方法以及艺术与社会的关系等五个方面,比较简明地阐述了一种形式主义与神秘主义兼备的美学思想。

它的基本观点是:艺术既不是社会生活的再现,也不是日常生活感情的表现,而是能够唤起特殊审美情感的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所谓“形式”,是由作品的线条和色彩,以特殊方式排列和组合成的一种纯粹的关系;所谓“意味”,是指一种特殊的不可名状的审美感情。这种能够唤起审美感情的形式,便是“有意味的形式”,它是人对终极现实的感受,也是衡量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标志。贝尔认为,艺术与功利无涉,再现生活、传达思想与信息,是缺乏艺术敏感的症状;艺术家的任务是按照某种不为人知的神秘规律,排列与组合成有意味的形式,并使人们在观照这种纯形式时引起精神状态的升华,产生真正深刻、动人的审美感情。其次,贝尔认为,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是极为有限的, “中心”或“主题”不过是手段,是艺术家借以表达感情的兴奋剂。而艺术与人的精神生活却息息相关;一切艺术家都是宗教的,即是把精神生活置于物质生活之上的人。艺术与宗教是一对双胞胎。艺术是宗教精神的宣言,它与宗教一样,是人们摆脱现实环境达到迷狂境界的一种手段。但艺术所表达的感情,是五花八门的宗教信仰中最有生命力的力量,是对万事万物的本质的感受。由此考察艺术兴衰的历史。贝尔认为,宗教信仰的伟大时期,通常也是伟大艺术的兴盛时期;而物质文明的发展,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必然削弱人们遁入精神世界的动力,不可避免地导致艺术和宗教的衰败。所以他推崇原始艺术与基督教艺术,把拜占庭派艺术视为艺术的高峰,而致力于“使自然再现”的伦勃朗,被贬之为那个时代“典型的没落者”。他认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总是迎合它的赞助人的要求,因而断送了艺术;至十九世纪中叶,艺术把科学性与准确性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因而使艺术濒于死亡。只有从塞尚的成熟起,才开始了一场追求不可思议的、有意味的形式的新的艺术运动。此外,贝尔还阐述了创造“有意味的形式”的原则方法,即“简化”与“构图”。所谓“简化”,就是艺术家遵循内在情感原则,从大量无意味的外部世界中抽取有意味的成分,并予以充分地改造;所谓“构图”,就是将“简化”过程中所获取的有效成分,重新予以整理、重组和融汇,使之成为有生命的、有意味的整体。艺术家要创造一个好的构图,首先必须获得某种情感意象。任何优秀的艺术,都是由灵感来完成的,必定是伴随着对形式的情感把握而产生的内心兴奋的自然流露。贝尔还认为,艺术是不能教学的,艺术院校应当取消;教养是窒息艺术生机的;艺术家与圣徒一样,只服从某种神秘的需要;社会对艺术家所能做的唯一善事,就是给他们以自由等等。

贝尔的美学思想,既承继了始自康德的审美无利害关系说,又融合了波德莱尔等人“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是现代美学中的新形式主义理论,对西方现代派艺术有着广泛的影响。应当说,这种理论对人们开拓艺术视野、认识艺术规律不是没有启发的。但由于贝尔离开了社会历史观点,所以他对艺术的一系列看法,往往是片面的和错误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