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美国诗人。一八〇七年二月二十七日生于一个律师家庭。自幼聪颖过人,智力早熟,三岁入学读书,十岁显露文学气质,十四岁进博多因学院。一八二五年,朗费罗因成绩优异被学院选派到欧洲游学,先后到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和德国,了解到这些国家的历史、文化和风俗民情,研究了他们的语言和文学。回国后,在博多因学院任教。一八三六年应聘到哈佛大学,从事语言、文学研究和教学,以学识广博而成为新英格兰文化中心剑桥文学界的重要人物。一八五四年辞去教职,专事创作。他七十五岁生日那一天,美国各地的学校都举行了庆祝。一八八二年逝世后,伦敦斯敏斯特教堂诗人之角安放了他的胸像,他是获得这种尊荣的第一位美国诗人。
朗费罗一生的主要作品有:诗集《夜吟》(1839)、《歌谣及其他》(1841)、《布吕赫钟楼及其他》(1845);组诗《奴役篇》(1842);叙事长诗《伊凡吉林》(1847)、《海华沙之歌》(1854)和《迈尔斯·斯坦狄什的求婚》(1858);三部曲诗剧《基督》(1872)以及六首关于但丁的十四行诗。《夜吟》和《歌谣及其他》出版后,风靡大西洋两岸,为诗人赢得巨大的声誉。组诗《奴役篇》是旅游途中所作,诗中预言被奴役的黑人终将象《旧约》中备受屈辱的力士参孙一样,“举起手臂,把这个国家制度的基础动摇”,表现了鲜明的反对蓄奴制的思想倾向。三首长篇叙事诗在诗人的创作中占有突出位置,《伊凡吉林》采用六音步无韵诗体,着意描绘宁静的田园景色,反衬劫后被拆散的恋人的痛苦;《海华沙之歌》是美国文学中第一部写印第安人的史诗,传说中的西风之子,即印第安人领袖海华沙和他的英雄业绩,成为诗人精心描绘和着意渲染的对象。六首十四行诗,是诗人蒙受失去妻子的巨大悲痛之后,为寄托深切的怀念和摆脱精神重负所作,诗中的宗教境界和虚幻玄想,弥漫着哀伤、郁忧的情调。朗费罗认为自己的使命是“以隽永的诗的形式,创造出美国人共同的文化遗产,并在这个过程中培育一代诗歌读者”,“使人民更加高尚和自由”。他具体提出了诗人的三项任务:娱悦、鼓舞、教导,并付之于自己的创作实践,在技巧娴熟,音韵优美,通俗易懂的诗篇中,贯注着对普通人的同情和理解。因而,他的一些优秀诗作世代流传,直至今日仍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