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南宋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字子静,号存斋,学者称为象山先生。曾任靖安主簿、国子正、知荆门军等职。他继承思孟学派和禅宗思想,创立了心学。其学与兄陆九韶、陆九龄并称“三陆子之学”。他的著作,后人编为《象山先生全集》。
陆九渊在哲学上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说“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象山先生全集》卷二十二)认为“心”是唯一绝对的本体,离开了“心”,宇宙也就不存在了。“心”是根本的,第一性的,宇宙是“心”派生的,第二性的。还认为“宇宙内事,是己分内事;己分内事,是宇宙内事。”(同上)指出宇宙的事和我的事是一回事,但我是中心,没有我,也就没有宇宙。“此心此理,我固有之,所谓万物皆备于我。”(同上,卷一)这是对孟子的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的继承和发展。又提出“心即理”的命题。他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同上,卷十一)在他看来,人“心”就是事物的“理”,事物的“理”是人“心”的体现。“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同上,卷三十四)。认为“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同上,卷二十二)反对朱熹把“理”和“心”分为两个东西。说“心,一心也,理,一理也,至当归一,精义无二。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同上,卷一)主张“心”就是“理”。认为“此理在宇宙间,未尝有所隐遁。天地之所以为天地者,顺此理而无私焉耳。”(同上,卷十一)此“理”充塞宇宙,它的作用是无可限量的。无论是天地的运行,还是人类社会的活动,都是受“理”的支配。他宣扬“心即理”的思想,目的在于宣扬封建的道德教条是永久不变的,借以维护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由于强调“心”的作用,还提出“存心、养心、求放心”的认识论和修养方法。他说:“人孰无心?道不外索,患在戕贼之耳,放失之耳。古人教人,不过存心、养心、求放心。”(同上,卷五)所谓“存心、养心、求放心”的“心”,就是人的“本心”。存立“本心”,是做人的首要大事。认识“本心”的“理”,就是认识是非的标准。指出“是,知其为是,非,知其为非,此理也。”(同上,卷一)只有认识“本心”的“理”,才能先知先觉,“先知者,知此理也;先觉者,觉此理也。”(同上)还认为“本心”是进德治学的根本,抓住了这个根本,就可以排除一切干扰,又可以找到简易明白的方法。要存养“本心”,就能把儒家的经典由此而贯通起来。强调存心养心之道,就是“寡欲”,“欲去,则心自存矣”,要求人们要认识“本心”,“切己自反,改过迁善。”(同上,卷三十四)这是靠内心自省的唯心主义的修养方法。这种修养方法“不必他求”,而“尽我之心”,要扩充我的“本心”,就能认识一切。宣扬“心”是根本的,其目的是以此证明封建的道德教条是永久不变的。他的学说后由王阳明继承和发展,成为陆王心学,其学派称为陆王学派。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