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金代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祖系出自北魏拓跋氏,属鲜卑族。他的父亲元德明以诗知名,老师郝天挺是当时著名的学者。他自幼受到很好的文化教养,8岁能诗。27岁时,蒙古军南下,他从家乡流亡到河南。金宣宗兴定五年,元好问32岁中进士,曾任南阳、内乡县令和行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职。蒙古灭金以后,他拒不出仕,曾被蒙古军队羁管于山东聊城,后回乡从事著述,并致力于金代史料的搜求整理。编纂了《壬辰杂编》和金诗总集《中州集》,辑录了金词集《中州乐府》,为保存金代文学、文献资料做出了重要贡献。有诗文集《遗山集》。
元好问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反映了金、元之际的社会矛盾和人民苦难,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就。他的代表作品多写于蒙古军入侵中原和金亡以后,有《岐阳三首》、《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雁门道中书所见》等。《岐阳三首》描写了金哀宗大正八年(1231)蒙古军围攻屠戮岐阳(今陕西凤翔)的暴行,反映了“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的国破家亡的现实。《癸巳五月三日北渡三首》表现了诗人对蒙古统治者掳掠人口、抢劫财物、凌辱妇女等罪行的极大愤慨,描写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雁门道中书所见》犹如诗人代人民而写的呼吁书,反映了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的北方人民对蒙古统治者的仇视和愤懑情绪。这些颇具纪实性的诗篇反映现实生活的深度和广度,都是金代其他诗人的作品所不及的。元好问还写了不少咏物、写景的诗歌,如《台山杂咏》、《游黄华山》等,构思奇特,描绘生动。元好问继承了自建安至李白、杜甫、苏轼的优良传统,其诗气势豪迈,风格沉郁。
元好问的《论诗绝句三十首》是受杜甫《戏为六绝句》的启发而写成的。评论了建安以来的许多诗人,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诗歌主张。他反对一味讲究声韵、堆砌辞藻的浮靡华艳的诗风,主张清新、豪健、天然、真淳。这组以诗论诗的绝句,针对诗坛时弊而发,较有现实意义。
元好问也善于写词,风格豪放,《水调歌头·赋三门津》等描写北国风光的词写景如画,气势壮阔,颇得苏轼豪放词之旨。他也有风格婉约的词作,如《摸鱼儿》(“问人间情是何物”)借咏殉情的大雁寄寓身世感慨,深沉蕴藉,旨趣含蓄。
元好问还写过一些散文和短篇小说,但比起他的诗歌来,则影响甚微,不大为人所注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