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摩衍那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意为“罗摩的漫游”或“罗摩传”,古印度史诗。它同《摩诃婆罗多》并称为印度二大史诗;但它与《摩诃婆罗多》有所不同,情节比较集中,被称为“最初的诗”。传说中的作者为跋弥,或译瓦尔米基,其意为蚁垤。史诗是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基础之上逐渐形成的,跋弥可能是最后加工整理者。成书年代仍无定论,估计最早的部分可能在公元前三、四世纪,最后写定在公元二世纪问,前后经过了五、六百年,全诗二万四千颂(每颂两行),基本情节为罗摩与妻子悉多的悲欢离合。罗摩为古代印度传说中的人物,后来被神化,是否真有其人,现在尚无法回答。全诗共七篇,第一篇《童年篇》,写罗摩从降生到长大成人,他本是大神毗湿奴的化身,武艺超群,平妖获胜,并在比武场上拉断神弓,与悉多结婚;悉多是从垄沟中拣来的公主。第二篇《阿逾陀篇》,写罗摩被迫流放。小后为让自己儿子继位,胁迫国王流放罗摩。罗摩从命,妻子和弟弟执意相随。第三篇《森林篇》,写罗摩三人在森林中的生活,悉多被罗刹劫走。第四篇《猴国篇》,写罗摩与猴王结盟,猴王派神猴哈努曼帮助罗摩寻找悉多。第五篇《美妙篇》,写神猴在楞伽国找到了悉多,并放火烧了楞伽城。第六篇《战斗篇》,写罗摩率领猴兵与魔王搏斗获胜,与悉多团聚。罗摩怀疑妻子不贞,悉多跳火自明。第七篇《后篇》,似为后加,内容庞杂。除写神猴历史外,主要写了罗摩与妻子的第二次离合。罗摩为王仍怀疑悉多,命弟弟将怀孕的妻子弃于山中。蚁垤仙人收养了她。悉多生二子,后蚁垤领悉多见罗摩罗摩仍不认。悉多呼于地母,大地裂开,悉多-跃而入,最后一家人在天堂相聚。史诗除此中心之外,还穿插一些其它故事。史诗的思想内容非常复杂,意见纷纭。印度教徒认为它是圣书,西方一些学者认为它影射了农业技术由北方传向南方的过程,有的学者认为它是一部战胜艰难强暴的英雄颂歌。对于罗摩也有种种看法。有的认为他是原始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上层阶级进步势力的代表;有的认为他关心平民利益,在奴隶制社会中站在了平民一边;有的认为他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他的行为体现了封建道德伦理观念。中心人物罗摩是一个理想化了的英雄人物。对于父亲,他是一个忠顺的儿子,听从父命,忍辱负重;对于弟弟他是一个好兄长;对于人民,他是一个关心平民利益、受到拥护的统治者;对于妻子,他曾经是个好丈夫,只是当了国王之后才发生了变化,体现最高统治者的思想特征。在斗争中勇敢坚定,善于团结盟国,调动各种力量战胜敌人。通过这个形象表现了一夫一妻制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史诗中也有糟粕,主要是宣扬种姓制度、丑化妇女。史诗在艺术上成就很高,全诗只有一个中心故事,情节集中,成为后世叙事作品的典范。它具备印度叙事诗的四种要素(政治、爱情、战斗、四季),朴素无华,简明流畅。《罗摩衍那》在印度影响很大,印度教徒视为圣典,很多作家从中汲取创作的题材。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