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生卒】:1818—1883

【介绍】: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和领袖。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特利尔城一个律师的家庭。曾先后进波恩大学和柏林大学法律系,但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历史和哲学上。在柏林大学期间,曾加入青年黑格尔派。1841年3月大学毕业时,写了一篇论文,题目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在这篇论文中他的立场还是唯心主义的,但从黑格尔哲学中得出了激进的无神论结论,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1842年4月起担任资产阶级激进派报纸《莱茵报》的撰稿人,同年10月任该报主编。在此期间,马克思通过为该报写的评论,对普鲁士政府的反动政策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1843年初《莱茵报》被封,6月马克思与童年时代的女友燕妮·威斯特华伦结婚,10月迁居巴黎,开始同德国、法国的秘密工人团体领导人建立联系,并经常参加德国和法国工人和手工业者的集会,开展对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和历史的研究。1844年初,创办了《德法年鉴》杂志,在这个杂志上发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等文章,第一次指出了无产阶级是唯一能够消灭剥削制度的阶级,工人运动必须与科学的世界观相结合,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尤其是“武器的批判”。这些文章和当时给阿·卢格的几封信,表明马克思是一个革命家,已经完成了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和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1844年8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巴黎会见,从此,两位伟大导师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并肩战斗终生。他们首先共同系统地研究科学的新世界观,第次一阐明了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和共产主义建设者的无产阶级的世界历史性的作用。第一个研究成果是合著《神圣家族》,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主要代表布鲁诺·鲍威尔等的唯心主义哲学,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1844年,马克思又写了《经济学——哲学手稿》。1845年,因从事革命活动,被逐出法国,迁居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在这里,写了著名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不久,恩格斯也来到这里。1845年到1846年,他们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进一步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揭露了德国“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反动面目,指出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1846年,和恩格斯一起在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和德意志工人协会。他们在工人组织中成功地进行了反对蒲鲁东主义、魏特林平均共产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斗争。1847年发表了《哲学的贫困》,批判无政府主义者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的反动观点,科学地论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同年加入共产主义者同盟,并领导该同盟。1847年12月——1848年1月,参加了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并受大会委托,同恩格斯一起起草了同盟的纲领,这就是科学共产主义的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宣言》总结了以往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系统、完整地阐述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极其重要的思想。1848年2月,《宣言》正式公布于世。从此,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运动纷纷以它作为行动指南和斗争纲领。

在欧洲1848-1849年革命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回到德国,亲自参加了这次革命并领导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在1848年的德国的三月革命后,马克思移居科伦,在那里创办了《新莱茵报》,并担任该报主编。《新莱茵报》声援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反对各国反动派,特别是欧洲反动势力的支柱俄国;团结国内一切革命的和进步的力量,打击以普鲁士政府为代表的反动封建势力。1849年德国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受到法庭审判,随后被逐出普鲁士,先到巴黎,后定居伦敦直到逝世。到伦敦后,立即着手重建了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地方组织和中央委员会。1850年夏,跟同盟内部维利希-沙佩尔冒险主义集团进行了斗争,1850年到1852年,为总结欧洲1848年革命的经验,先后发表了《1848年至1850年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等重要著作,在这些著作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一次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重要结论,提出了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的著名论点,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不断革命以及工农联盟等光辉思想。1859年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为详尽论证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基础。1867年出版了不朽著作《资本论》第一卷(第二、三卷在他逝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第四卷即《剩余价值理论》,在恩格斯逝世后由考茨基整理出版)。在这部巨著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主要基石——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矛盾和经济运动规律,无可辩驳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从而把社会主义学说置于牢固的科学基础上。在1850年到1870年这二十年间,同住在曼彻斯特的恩格斯几乎每天都通信,商讨各种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和自然科学问题。从1851年开始,为美国《纽约每日论坛报》和英国及其他国家的一些报刊撰稿,其中包括对中国问题的评论。在论述中国问题的文章中,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揭露和谴责俄、英等国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热情地颂扬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指明中国革命的光明前途。在欧洲工人运动暂时处于低潮的形势下,同各国工人组织和工人运动的革命领导人继续保持联系,以科学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他们,帮助他们解决各种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

在工人运动新高潮的形势下,1864年9月马克思在伦敦建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即第一国际,并成为它的领导者。在第一国际存在的整个时期,和恩格斯一起同蒲鲁东派、巴枯宁派、工联派、拉萨尔派进行了原则性的斗争,坚决反对他们的改良主义、投降主义、无政府主义、分裂主义和反对第一国际的阴谋活动,为马克思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主导地位奠定了基础。1871年3月18日,巴黎工人举行武装起义,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的政权——巴黎公社后,马克思对巴黎无产阶级的革命首创精神作了高度评价,并给予热烈的歌颂和支持,很快写出了《法兰西内战》一书,总结了公社的经验,指出“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必须用暴力革命“摧毁”和“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同时,还在《纪念国际成立七周年》一文中强调指出:“无产阶级专政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军队。工人阶级必须在战场上争得自身解放的权利。”

在70年代到80年代初,马克思以主要精力继续写作《资本论》第二、三卷,同时,也十分关心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1875年德国工人运动中的爱森纳赫派在和拉萨尔派合并时醉心于形式上的团结,向拉萨尔派的机会主义妥协。马克思抱病写了《哥达纲领批判》,对德国工人党纲领草案中的拉萨尔机会主义观点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在批判中,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重要原理,指出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之间有一个革命转变时期,同这个时期相适应的也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1876到1878年同恩格斯一起,对德国折衷主义哲学家和庸俗经济学家杜林进行了斗争。1879年,对德国党内苏黎世三人团的改良主义、投降主义和法、英、美等国工人运动内部的机会主义,也进行了揭露和批判。

反动政府的迫害,极端贫困的生活以及十分繁重的理论和实际工作,严重地损害了马克思的健康。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因病与世长辞。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的伟大功绩时指出:“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马克思是“科学巨匠”,但“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以某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74-575页)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