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审美分类创造·塔
本是佛教建筑的一个部分,最早是佛寺中珍藏“舍利子”(释迦的骨殖) 的地方, 梵语“窣堵坡”。 在印度, 塔是佛寺中佛教徒膜拜的主要对象。 传入中国后,塔与殿都可作为寺庙中的主体。 早期多以塔为中心, 即前塔后殿式,南北朝时颇为流行。 至唐代, 塔的重要性已渐居佛殿之下, 或置于殿侧, 或以体形较小的塔置于殿前。宋、 辽、 金不是每寺都有塔。 元以后, 大多数寺院中只建殿不建塔。也有的塔布置在寺庙附近高丘上,往往和寺庙平面关连不大, 只作为寺庙所在的标志或风景观赏点与原来的宗教意义大相径庭了。
塔的形式, 早期受印度和犍㸰罗影响较大, 后来逐步发展了中国自己的形式。 类型上大致可分为楼阁式塔、 密檐塔、 单层塔、 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几种。
楼阁式塔是仿造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架结构建筑的, 出现最早, 数量最多, 是我国塔中的主流。 南北朝至唐宋是楼阁式塔的盛明, 从结构到外观上都已是中国化了, 影响到朝鲜、 日本和越南。 平面处理,塔以前都是方形, 五代起八角形渐多, 六角形为数较少。材料由全部用木材逐渐过渡到砖木混合和全部用砖石。 因每层均可登临, 故可凭栏眺望。
密檐塔底层较高,上施密檐五至十五层, 后来有的虽可登临, 但檐密窗小, 没有平座栏于, 观览效石。 北魏早期的较简朴。 辽金为其盛期, 古塔基和底层的装饰十分华丽, 除隐出椅柱、 阑额、 斗拱、勾栏、 门窗外还有天王、 力士, 塔幢和装饰纹样。
单层塔大多用作墓塔, 或在其中供养佛像。 至唐代, 外形已大力模仿木构, 隐出各种构件。平面有方、 圆、六角、 八角多种。
喇嘛塔多作为寺的主塔或僧人墓塔, 多见于西藏、 内蒙。 内地始见于元代。 塔的台基为凸形平面,上设亚字形须弥座二层, 座上置于复莲及水平线脚数条, 承以肥短的塔身 (宝瓶),塔脖子, 十三天 (即相轮) 与金属宝盖。 塔体为白色与上部金色宝盖在蓝天背景上互相辉映, 甚为明净壮观。 北京北海琼岛白塔就是普遍熟悉的例子。
金刚宝座塔则是在高台上建密檐塔王座, 中央较高, 四周的较小。 此类塔仅见于明清二代, 为数很少。
古代中国建筑单体均是水平的横向结构, 而各类型的塔虽亦有横向檐口的分割, 但仍主要给人以高耸的轮廓, 在城市建筑或山际湖边平缓起伏的影像中兀起高峰, 在构图上形成对比, 产生高低错落的天际线和富有变化的立体轮廓。 以蓝天白云为背景, 更增添了神秘高远的色彩, 予人以强烈的精神感染。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