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五霸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进入春秋时期之后,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其历史背景如下:1.西周后期以来,以周天子为头目的奴隶主贵族不断受阶级斗争的打击,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宗法系统被打乱,周天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了对诸侯控制的能力,这是大国争霸战争产生的前提。2.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发展,各诸侯国成了独立的政治经济力量。同时,各地区各诸侯国之间出现了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于是出现大欺小、强凌弱现象,这是大国争霸的直接原因。3.戎狄入主中原,为大国争霸提供了可乘之机,霸主们可以拿着“尊王”、“攘夷”的大旗作为政治资本,发动争霸战争更加肆无忌惮。齐桓公首霸中原:公元前685年齐桓公即位,用比较有政治远见的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奠定了齐国霸业的基础。先用七年时间制服鲁、郑,于公元前681年联合宋、陈、蔡、邾会盟于北杏,公元前679年齐、宋、陈、卫、郑又会盟于鄄,齐桓公开始成为霸主。公元前662年狄人攻邢,齐救邢。次年狄又伐卫,卫灭亡。齐派兵相救使卫复国。史称“存邢救卫”,提高了齐在小国中的威望。公元前656年齐又会宋、陈、卫、郑、许、曹八国伐楚,观兵于召陵,并盟于此,制止了楚向中原的深入。齐在短期内吞并了许多邻近小国,成为东方大国。公元前651年,齐桓公把周天子的代表及宋、卫、郑、许、曹等国君召来葵丘开会,大唱尊王、守宗法、重礼制高调,齐桓公霸业达到顶峰。公元前643年齐桓公死,霸业结束。宋襄公图霸:宋是商的后裔,当时是二流国家。宋襄公自不量力,妄图称霸以复兴祖业。他乘齐衰之机,率诸侯伐郑,楚以救郑之名攻宋,遂引起公元前638年的楚宋泓之战。宋襄公将其蠢猪式的仁义道德当作军事原则,在泓之战中大败,本人受伤而死,图霸告吹。晋文公称霸:晋文公重耳公元前636年即位结束了晋国内乱局面,又整顿了内政,晋国得以振兴。届时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带勾结狄师攻进王城,周襄王避难奔郑。晋文公率军平定叛乱,杀王子带,送周王回成周,因这张“勤王”王牌,提高了声威。接着晋文公又进一步治军治礼,争霸条件已成熟。自齐霸中衰后,楚成王即想取代其位,遂与晋发生矛盾。公元前632年晋楚会战于城濮。激战前,晋军故意退避三舍,选择有利地形,楚将子玉一意孤行,晋看准楚军弱点,大败楚军。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还召来周天子,天子册封晋文公为侯伯,于是当上霸主。晋文公死后,经晋襄公一世,晋的霸业中衰。秦穆公独霸西戎:秦自襄公始建奴隶制国家,秦襄公因护送平王东迁有功,才晋升为诸侯。秦穆公统治时期(公元前659年-621年)是秦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阶段。穆公注意用人,首先用兵西戎扩充势力,对东方的晋基本采取守势。晋文公死后,秦东向袭郑。但为郑人发觉,秦兵只好灭滑而还。公元前627年秦兵至殽,为晋军所败。后屡次交锋,秦晋互有胜负。秦东有强晋,南有大楚,故不得东征,所以放手向西,遂霸西戎。楚庄王霸业:楚庄王于公元前613年即位,首先平息内部贵族叛乱,接着任用孙叔敖整顿内政,发展经济,加强军事。此时晋已衰弱。公元前606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一直打到洛水,“观兵于周疆”,并向周问鼎之轻重,轻侮王权。楚要称霸中原,首先灭郑,晋派兵救郑,公元前597年楚晋战于邲,晋军大败。楚庄王成了中原霸主。庄王死后共王即位,使楚霸业达到顶点。此后大国间虽有争战,但两次弭兵的出现,说明都无力进行新的军事冒险,春秋间的大战也就结束。大国争霸产生了深远影响,各霸主发动战争,目的都为扩张领土、奴役人民、掠夺财富,小国人民深受其害。但是,大国争霸互相兼并,成为走向统一的必经步骤,也促进了各民族的初步融合。关于春秋五霸的情况可阅读《左传》。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