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窟艺术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在今新疆、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四川等地,皆开山凿洞,营建石窟寺,佛窟艺术随之兴起。各地石质不同,大同武州山、洛阳龙门山等处,岩石较坚实,主要的艺术创作是石雕;敦煌鸣沙山、天水麦积崖等处,岩石较松脆,主要的艺术创作是壁画和塑像。它们当中,以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最富盛名。古代佛教是从印度经西域而传入中国内地的,甘肃敦煌正当西域通往内地的咽喉要道上,故石窟之兴最早。相传前秦建元二年(366)胡族僧人乐僔即开始凿窟造佛,历经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西夏、元,都有所修建。留有壁画和雕塑作品的洞窟,今尚存492窟,计有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二千四百一十四尊。十六国北朝时期的彩塑佛象,面相清癯端正,表情庄严肃穆,下身袒露,衣襞紧贴躯体,线条刚健有力;壁画多以佛教故事为题材,格局宏巨,笔调粗犷清劲,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后,倡行佛教,此地的云冈石窟遂应运而生。它始凿于兴安二年(453),现存主要洞窟53个,造象五万一千余尊,规模浩大,多受印度犍陀罗艺术的影响,以开凿最早的昙曜五窟最为雄伟。石雕佛象一般都唇薄、鼻高、颐丰、目长、耳大垂肩,不象佛经描写的佛相,也不象汉族人的样子,当是经过佛教艺术加工的北魏诸帝形象。主佛高大,环绕的石象按品级逐个低矮,还有侍役的飞天和侏儒,虚构出一幅幅皇帝与臣民和谐关系的封建统治图。北魏迁都洛阳,佛窟建造中心也从城南移至洛阳。龙门石窟开创于太和十九年(493)前后,现存窟龛二千一百多个,造象十万余尊,北朝作品约占十分之三,以古阳洞和宾阳洞最著名。佛雕面相清瘦而含笑,衣纹褶襞规整而稠密,给人和霭亲切之感,反映出佛教艺术逐渐人间化的趋向。了解北朝佛窟艺术,主要可读刘汝醴《关于龙门三窟》、晋文《云冈石窟》、常书鸿《敦煌莫高窟艺术》(分见《文物》1959年十二期、1976年四期、1978年十二期),专著有潘絜兹《敦煌莫高窟艺术》(上海人民出版社)、罗尗子《北朝石窟艺术》(上海出版公司)。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