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是在五四运动前以提倡民主与科学为基本内容的思想解放运动。

辛亥革命的胜利,民主共和制度的建立,曾经给当时的人们以很大的鼓舞。然而随着宋教仁被刺、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以及南北军阀的割据混战,民国有其名而无其实,国家政治日趋黑暗,民族危亡日趋严重,人民生活日趋困苦,人们的怀疑产生了,增长了。中国的出路在哪里?旧的理想破灭了,新的追求是什么?先进的中国人必然要继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同时,由于辛亥革命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使得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有一定增长,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队伍也有扩大。以上就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思想、物质条件。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办的《青年杂志》创刊,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1916年底从上海迁到北京。与此同时,陈独秀被蔡元培聘为北京大学文科长,《新青年》与北大相结合,扩大了阵地与影响,成为领导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民主”与“科学”。用民主反对专制、反对军阀政治、反对特权;用科学反对旧教条、旧道德、旧礼教,反对迷信、盲从和武断。由此又引起表达思想形式的改革,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平民文学、反对贵族文学。新文化运动的矛头所向,则是集中攻击了孔教,响亮地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掀起了一场讨孔的大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鲁迅、吴虞、胡适等人,而陈独秀则是旗手和主将。

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中的沿续,是资产阶级新文化和封建阶级旧文化的一次激烈斗争。它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给封建主义以空前沉重打击,对中国人民、特别是知识青年的觉醒起了巨大作用。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又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使人们更迫切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其功劳是伟大的。同时也存在严重的缺点,主要是运动的倡导者忽视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群众相结合,只是局限在知识分子圈子里,以及在思想方法上的形式主义等等。五四运动后,新文化运动向两个潮流发展,其左翼继承了五四运动的科学与民主精神,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成为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如陈独秀、李大钊等;右翼则在资产阶级道路上走下去,渐渐趋于反动,是形式主义向右发展,如胡适等。可参见丁守和、殷叙彝:《从五四启蒙运动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联书店,1963年。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