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会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新文学运动中成立最早的著名新文学团体,由郑振铎、沈雁冰、周作人、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郭绍虞、耿济之、孙伏园、蒋百里、瞿世英、朱希祖等十二人发起,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主要作家还有冰心、朱自清、庐隐、王鲁彦等。随着社员的不断增多,除北京外,上海、广州、宁波、郑州等各大城市也设立了分会。主办刊物有《小说月报》(12卷以后)、《文学周报》、《》月刊等,各分会在当地也有刊物出版,此外,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近百种,收创作和翻译作品。该会继承和发扬《新青年》在“五四”文学革命初期开创的战斗传统,提倡“为人生的文学”和“现实主义”,反对“文以载道”的“传教派”的文学观和以文艺为消遣的“娱乐派”的文学观,把文学作为“人生的镜子”,认为文学“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应该反映社会的现象,表现并且讨论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在现实的中国要注意观察反映社会的黑暗、人们生活的痛苦和两代人的新旧思想冲突,担负起指导人生,激励人心,促进社会改革的任务。强调作家创作时要实地观察,对材料选择要精密严肃,描写要客观忠实。大多数作家遵循上述创作原则,多以下层社会城乡劳动者和知识分子命运为内容,写出一些所谓“问题小说”,表现对人生的探索、思考,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和控诉,艺术上着力对现实的真实反映,细密描写,态度严谨,风格朴实,显示出现实主义的特色。该会着重翻译介绍俄国、东欧、北欧等国暴露社会黑暗、反映被压迫民族、弱小民族命运的现实主义作品;《小说月报》出版过《俄国文学专号》、《被损害民族专号》、《法国文学研究专号》等,积极为新文学提供异域的思想和艺术借鉴。其思想基础为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缺乏阶级观点,在接受欧洲文学思想时科学识别力不够,在文学主张上又是矛盾的。如把自然主义与现实主义混为一谈,或将自然主义视为现实主义的更新发展;有的过分夸大文学的作用;既提倡“血和泪的文学”,又宣扬文学的无目的性或抽象强调文学的“真”和“美”。由于成员复杂,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倾向并不完全一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这不影响该会总的方向和性质。它坚决反帝反封建,具有革命民主主义精神,以旗帜鲜明的进步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创作,为反对旧文学、建立和发展新文学,为培养新文学的作家队伍,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该社团无严密组织,思想不一,在革命发展中,成员在不断分化,茅盾很早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这个团体的骨干,1925年就提出创作无产阶级艺术的理论主张。多数人能保持“五四“精神,坚持文学的现实主义,跟随中国革命的发展步伐前进着。1925年五卅运动后,活动逐渐减少,1932年《小说月报》停刊,该会无形解体。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