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顾炎武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顾炎武

初名绛,明亡后改为炎武,字宁人,学者们尊称他为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明末参加过复社。清兵入关后,在江南地区参加过抗清斗争。失败后,又奔走南北,进行反清活动。顾炎武是有民族气节的爱国活动家,是具有进步思想的启蒙学者。他不愿以文人自命,然而,他的实际成就和影响,却是在学术方面。

怀着国破家亡的悲愤,批判明末空疏僵化的学风,提倡经世致用的主张,治学以证实为本,论文以致用为根,这是清初的一种风气。顾炎武是这种风气的开启者。他提出“文须有益于天下”,反对神怪无稽、因袭、佞谀之文。目的是为了“救世”,就是他讲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为学专标“博学于文”。“文”,指事物的条理。做学问,要实地调查、观察,掌握确凿的凭据,辨别源流,审核名实,弄清事物的条理,愈广博愈好。这是反对明末谈心说理的空疏学风。写诗也反对摹拟, 力主创造。 “君诗之病,在于有杜;文之病在于有韩欧,有此蹊径于胸中,便终身不脱依傍二字,断不能登峰造极。” “诗文之所以代变,有不得不变者。一代之文,沿袭已久,不容人人皆道此语,今且千数百年矣, 而犹取古人之陈言一一而摹拟之,以是为诗,可乎?”他认为“知立言之旨者”,是白居易《与元九书》中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主张“诗主性情,不贵奇巧”。他的诗是朴素的。他所说的“性情”,也不是一己一时之情,而是与经世相联系的性情。所以,他认为诗不能随便写,甚至“诗不必人人皆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