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汉时期的哲学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决定采纳法家思想家李斯的建议,“禁科学”,“焚书”,实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愚民政策。对广大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实行极端残暴的统治,这就激起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农民大起义,强大的秦王朝很快便被推翻了。刘邦利用农民起义的成果,建立起汉王朝。汉初指导政治的是黄老“无为而治”的思想,这种思想要求统治者宽减刑法,减轻赋敛,与民休养生息,这在当时,对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因此出现了所谓“文景之治”的繁荣景象;到武帝时削平了藩国割据,实现了全国统一,汉朝达到了鼎盛时期。

随着生产发展和经济繁荣,汉代的科学文化也有很大发展。如天文学方面,东汉张衡已指出日有光,月无光,推测到月蚀是地球体遮住日光的结果,还创造了不少重要的天文仪器。再如医学方面,已出现了《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重要著作,对生命起源、疾病起源、生理解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药物的性能和应用,都有重要的发现与发明。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汉代哲学思想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汉初“无为而治”思想,在秦亡后的一个时期内是适用的,但是随着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变化,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发展,它就不再适合统治者的需要了。经过一阶段对历史上各种学说的研究和比较,到董仲舒时就明确提出“文武并用”的主张。他把孔子神圣化,把孔子学说神学化,同时又吸收了法家、阴阳家等各家思想中对封建统治者有用的部分,从而构成了一套完整系统的神学目的论。这种理论把宇宙间的一切都说成是上天有目的地创造的。它用“天人感应”论和神秘化了的阴阳五行论,来论证君权神授和三纲五常,即封建等级制度和道德秩序。它对人民既不主张专靠武力镇压,也不主张“无为而治”,而主张德刑并用,以德治教化为主,这套理论对汉王朝的专制统治是非常有利的。

西汉末年,反动统治阶级为进一步欺骗人民和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把神学化了的儒学与谶纬迷信密切结合起来,使得儒学更加宗教化和神学化。东汉章帝时,在白虎观召集五经博士和儒生会议,名义上是讨论五经同异,实际上是凭借皇帝的权势,用谶纬迷信来妄断经义。最后写成的《白虎通义》,就是这种谶纬迷信思想的总结与概括。

两汉时期,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和谶纬迷信,在社会上占据了统治地位,因此神学目的论与反神学目的论、谶纬迷信与反谶纬迷信,就成为两汉时期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斗争的主要形式。针对唯心主义的神学目的论与谶纬迷信说,以东汉王充为代表的唯物主义者,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传统,提出了元气自然论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从自然观、认识论、道德观、人性论和形神问题等方面,对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和谶纬迷信进行了有力的驳斥。经过汉末农民大起义的武器批判和王充等唯物主义者的理论批判,两汉时期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开始走向衰微,随着汉王朝的灭亡也就宣告破产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